你知道三岁左右的宝宝爱打人的“原因”吗?

作者:儿童医生张连舫 06-26阅读:5605次

小杨的儿子今年三岁,平时很可爱,但是有一个毛病让小杨心力交瘁,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稍有小矛盾,她的儿子就会攻击别人,邻居的小朋友,不是被他推倒过,就是被他踢过,有时候连大人也照打不误。小杨每次批评孩子,孩子都低着脑袋说自己错了,下次改,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小杨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以后长大了,会不会有暴力倾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就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要赶在孩子动手之前,就给孩子打上预防针。

孩子为啥打人

攻击性是潜藏在我们人类基因里的本能,也是动物的共性,有一点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攻击性,但是我们人类还有社会属性,要控制攻击本能,这才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部分。

三岁的宝宝还处在婴幼儿阶段,无法理解其他人的心理,思考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阶段,是很正常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宝宝会遵从本能,用推或者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地盘”。所以孩子有些暴躁,其实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稍微再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其他人的感受了,但是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强,依然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进行干涉了。

家长如何干涉

孩子的攻击行为属于正常反应,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攻击行为,家长必须立刻坚决地制止。在道歉解决问题后,要马上带着孩子离开现场。

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顾之前的事情,问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其实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孩子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他们的逻辑里,这时候不得不采取暴力,他们才会打人。

家长这时候应该帮助孩子思考,教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当孩子开始思考的时候,本能就开始退去,理智回归大脑。孩子习惯理智地思考问题之后,攻击性就大大降低了。

当然,也不要忘了让孩子事后道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

教会孩子自控,关键在细节

让孩子学会自控,这是解决孩子攻击行为的关键,具体的方法没有定论,家长应该在生活细节中找原因,孩子是不是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得到过关于使用暴力的惩罚?

比如孩子打了小朋友,家长笑嘻嘻的说:孩子嘛,随便闹一下,没什么。孩子又在家里打了长辈,家长却当是在开玩笑:小伙子你还挺凶,我都敢打。这种不严肃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暴力是小事,并没有什么坏的后果。

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家长本身就有暴力倾向,家里夫妻关系不好,经常打架,教育孩子也以打为主,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孩子的攻击行为,说到底只是一种表达自己要求和情绪的方式。这些错误的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就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表达情绪要用恰当的方式,才有用,暴力只会有更坏的结果。所谓教育,说到底还是要教育者先育己,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有好的教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