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玩具被抢,你会帮他要回来吗?

作者: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学 06-27阅读:333次

周末带孩子在公园的沙池玩沙子,给小家伙带了三个工具:一个铲子,一个挖掘机,还有一个自卸车。

在沙池里,有好几个小朋友觊觎小家伙的挖掘机和自卸车,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小男孩,直接走到我的面前,很有礼貌地问:“阿姨,我可以玩一下挖掘机吗?”

小家伙警惕地抬起头,把挖掘机拉到自己的身边,笃定地说:“不行!”

我笑着对小男孩说:“那是弟弟的东西,你可以和他商量。”

正在这时,我们楼下的晓颖大哭起来,原因是她拿来的小桶被一起玩的小伙伴给抢走了。

“你现在不玩小桶,就给哥哥玩一会,哥哥拿他的玩具和你的交换,不要这么小气,不然以后不会有朋友和你玩的。”孩子的妈妈安慰道。

晓颖因为妈妈那句“没有小朋友会和你玩的”停止了哭泣,把小桶给了哥哥玩。

目睹了事情经过的家长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现在大部分孩子都自私,就欠“收拾”;而另一派家长认为,孩子妈妈不该这么粗暴,东西是孩子的,就应该经过他的同意,而不是强迫。

哪一派的想法是正确的?当然是认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应该由自己来做主的那一派了——这是在维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01

得让孩子学会宽容,孩子才能有好的社交关。每个“大方”的家长都会说这么一句话。而我深不以为然。

从网上看到过一个案例:

说是有一个男孩没有好朋友,所以他特别渴望有朋友一起玩。同村里的另几个男孩都不喜欢和他玩,有一天,另几个男孩在玩动画片里的角色扮演时,反派一方没有人扮演,所以他们找到了那个男孩,对他说:“你要是现在扮演反派,我们以后就和你玩”。小男孩同意了,后来他们对小男孩一点都没有“客气”,用石子树枝都朝男孩身上打去,男孩为了以后和他们一起玩,忍着不哭。

到了晚上回家,身上都是泥土和伤痕,妈妈问了他事情的经过,生气的要带着他去找那些男孩。但是,男孩却哭着不让妈妈去,“要是他们知道我哭了还和妈妈说了,以后我就没有朋友了,没人愿意和我一起玩了。”听着孩子稚嫩的话语,妈妈心里有多难受。多年以后,这件事在男孩心底的伤害依旧没好。

晓颖妈妈的话和那几个男孩的话意是一样的“你把玩具给哥哥,哥哥就和你玩”“你扮演反派,我们就和你玩”,害怕失去玩伴的他们,还会继续哭吗?

宽容和妥协,完全是两码事。

妥协,是被迫选择。看似有选择的自由,实质却是被胁迫,在A和B里,你必须选择那个被安排好的选项。

晓颖怕以后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而被迫把玩具给哥哥玩,男孩怕以后小朋友不和他玩被迫接受他们的打骂。

TA们没有选择,只能是被迫接受。

于被抢方,他们虽侵犯了我,可我没有办法,只能让步。于抢玩具方,我抢了别人的东西又能怎样,你不原谅我,我就不跟你玩。

这样的处理方法,只会让孩子摸不清楚社交的边界。

而且孩子潜意识里也会认为:哦,原来侵犯别人,是可以被允许的。

如此一来,孩子只会越来越偏离家长期望的轨道。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如同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无法驯服。

“大方”的妈妈看似在教会孩子学会宽容待人,实际却是在让孩子陷入社交边界模糊的沼泽区。

02

同样的事情,我同事就处理的很好。每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她都会把这个决定权给孩子,让TA来做决定。玩具是孩子的,TA有权利处理,是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还是用自己的办法“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玩,都由TA来决定。

宽容,是主动选择。我明明知道你侵犯了我的权益,但是我不跟你计较,我还会把我的东西分享给你。

对于那些被迫接受的孩子和主动接受的孩子,他们内心的自主意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妥协跟宽容,完全是两码事。

03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过分的撇清你我就是狭隘,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而我并不苟同,礼貌拒绝就是小气。

中庸之道,对于成年人,无可厚非,但是用在几岁的孩子身上,他们为懂得这是一种美德。

反而,教会他们礼貌的拒绝,更能让他们体会到自主意识。

遇到维权意识强烈的孩子,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出面了,用强烈的态度告诉TA:你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这样直接抢是不对。

这些抢玩具的孩子在被拒绝碰壁之后,TA也会知道,侵犯别人是会受到谴责的,慢慢的TA也会遵守规则。

而对于那些,被抢了玩具,又面无表情的孩子,父母大可不必干涉,孩子或许本就很乐意分享一起玩。

过度的让孩子被迫接受、原谅,会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遇事不敢反抗。

事虽小事,但基本的原则需要孩子学会守住。

04

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建立在自身的物权基础上。只有他认识到“这是我的东西!”,懂得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时,他才有可能尊重别人的东西,并学会分享。

一味的告诉他“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应该把玩具让给他玩!”“你这么小气,是不会有小朋友和你玩的”这些,他只会有“原来,抢别人的玩具是被用认可的”想法。

面对那些只有两三岁,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常常用粗暴的抢夺方式去拿别人的玩具的孩子。我们能说,是孩子的错吗?

不能。因为,在妈妈告诉他的话语里是“你的,我的,大家的”。在TA们的眼里,所有的东西,TA们都是有使用权的。

现在的社会上,经常有一些新闻,报道“熊孩子”有破坏了什么什么东西。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很无奈,孩子不应该是纯真可爱的吗?这“熊孩子”是怎么来的。

其实,熊孩子就是这样被“大方”的父母给一步一步教导出来。

不得不说,有一个缺乏物权意识的孩子,是很难搞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