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之前,别急着给孩子报兴趣班

作者:萌芽研究所BUD 06-29阅读:1795次

△今天也有录音哦,但是语速比较快,别介意啊。

上周写文和大家聊了如何选择早教机构,收到好几个留言让我也分享下兴趣班的话题,其实我家两个孩子,一个3岁多,一个5岁,也才刚刚上兴趣班,谈不上经验多丰厚。

不过,这半年多来,我也把孩子们的兴趣班排上了日程,和家人一起讨论过好几次,3~6岁的年龄段,怎么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我自己在兴趣班选择上,仔细思量后沉淀的想法,以及我们家庭反复讨论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认为是在选择兴趣班前,需要全家人(包括孩子)明确和考虑清楚的,也反映了我们对学龄前孩子启蒙学习的价值观。

我的观点不一定合适全部家庭,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特别是和我一样正经历着兴趣班选择的家庭,大家的留言会给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更多启发。

考虑因素1:

兴趣体验,还是专项能力?

我个人的态度是:在早期的兴趣选择方向,孩子依赖父母的熏陶来做判断,但是长远来看,孩子需要理解“兴趣班”的核心价值,在于自己对专项能力的提升渴望,而不仅仅只是和此前早教游戏一样,仅供“兴趣启蒙”。

往往第一个兴趣班,父母的意向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上兴趣班”并没有什么概念。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带孩子去体验各种兴趣班,他们都表现得很开心,但如果真的去做,又不一定知道什么叫“坚持”,分分钟告诉你,“妈妈,不好玩,我不想去上了”……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一家人在做兴趣班选择时,忽略了前期的定位。我们只看到了“数量”,希望孩子“全线开花”。

△前段时间上了一个教育节目讨论兴趣班的话题,70%以上的小朋友每周要上的兴趣班超过了8个…

我当时和家人讨论得很多的话题就是,给两个孩子报的兴趣班,是体验为导向,还是能力提升为目的?

如果是兴趣体验为导向,那么它可能更看重“广度”,比如选择多门兴趣班,孩子可以自由按照一定的节奏来上,因为更看重孩子的兴趣启蒙,在轻松的气氛中点亮孩子的爱好;

如果是专项能力提升,那么会更希望它是“深度”,数量可以只有一两门,但是需要花时间预习、陪学、课后复习,跟着教学进度,让孩子有专业浸泡。

而最累的兴趣班,就是孩子周一到周日都排满了日程表,以“兴趣启蒙”的想法让孩子入了坑,结果每一个都希望孩子有专项技能的提升。这种“全才”的培养的想法和前期的模糊定位,让很多家庭硬是把兴趣班,变成了“灭趣班”。

最后钱交了,孩子又不愿意去学,亲子关系也搞砸,不是得不偿失吗?

我们最后决定给孩子的兴趣班以专项能力为主,最起码第一项兴趣班,得是这个方向。所以我评估孩子第一个兴趣班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否准备足够。

我家哥哥Joshua的第一个兴趣班,是学琴。如果按照目前的报班热度,我家孩子算是很迟了,5岁才有第一个兴趣班(捂脸)。而这个选择,70%是我的怂恿,30%是孩子的好奇。

选择琴,并不是因为我自己多希望培养琴童,而是我评估 Joshua 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是合适“练琴”的。

Joshua 学习思维意识很强,属于自驱型孩子,并且专注力极好,这些特质能让他在学琴这种专业度极高的过程中,发挥出坚持度,所以也加强了我对给哥哥报琴的信心。

这三个月来,他每周上两次课,每天在家里练习15~30分钟,大多数的练习都有我们一家人的“持续陪伴”。

比如吃完饭后,孩子在玩玩具,奶奶就会走到钢琴那里,开心地弹一曲“秋日的私语”,哥哥听到这个曲子,大部分时间都会过去一起练琴。

或者是我这个基础差的人,拿着琴谱去请教哥哥,“我好想学琴,你教我吧”,只要是他学过的曲子,他会很开心,一般也不会拒绝我,然后我们就真的像是两个同学,一起好好上学,四手连弹着来练习。

提升孩子的专项能力,家庭的熏陶很重要,他们非常需要时间的沉淀,没有时间、毅力的保证,孩子很难在专项上有更高的造诣,但是我们到底是“推着”孩子跑,还是“陪着”孩子走,才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所有的选择都是有得有失,在最初选择兴趣班时,我知道我更看重的,不是孩子要选择多少门,而是他们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足够积极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找到一个能够让孩子全情投入、并且激发他潜能的切口吧,让孩子明白,原来经过专业的浸染,学习是有魅力并且拥有力量的。

考虑因素2:

提升长处,还是补充弱点?

我个人的态度是:如果兴趣班只能选择两门,那补长处和补弱点各有一门,但是考量标准不是孩子竞争能力的PK,而在于课程的形式是否合适孩子的先天气质。

因为硬塞给孩子不合适的东西,并无法达到我们最初希望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

我在很多课程里提到过“匹配度”,你们还有印象吗?简单来说,我们给孩子的成长环境,支持和帮助,如果恰好适合孩子本身的气质,让孩子的气质扬长补短,并且发挥出自己的独特特点,就称之为“良好匹配”(Goodness-of-fitModel),反之就是“不良匹配”(Lack-of-fit Model)。

如果兴趣班的选择是不良匹配的,孩子无法适应父母和老师的教养方式,内在出现了抗拒和冲突,就让我们好的初衷蒙上了灰色。

比如一个孩子个性本身好静谨慎,爱思考爱独处,但父母却硬是把孩子推到舞台聚光灯下,去“锻炼勇气”,可想而知,那种兴趣班本身就是一枚“地雷”。

兴趣班的选择,前提是我们能够看到孩子。

选择兴趣班时,从提升孩子的优势考虑,自然是有正向效益的;但如果想补充孩子的弱势,一定要顺势而为。

朋友们都知道,我家两个娃,性格完全不一样。哥哥专注力好、学习主动性强,弟弟风风火火、行动力高,爱冒险。我身边的人看我给哥哥报了钢琴兴趣班,也会问我,那弟弟5岁的时候,是否也会给他报钢琴班呢?

我是摇头的。虽然学钢琴已经成为一个主流的兴趣班选项,但实际上学琴对孩子的意志力、双手协调能力、抗干扰能力要求都很高。

在不确定Eric是否具备学琴的那种面对枯燥、重复也愿意花时间坚持的专注力之前,我没有资格来替 Eric 做这个决定。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不会只能通过“学琴”来获得。像 Eric 特别爱运动,我就会选择契合 Eric 性格爱好的体适能、体操和户外运动方向的兴趣班,里面会涉及到团体配合,单项的身体肌肉平衡运动,都能够帮助 Eric 感受力量、秩序、平衡、协调和团队协作,这些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土壤啊。

一个天性好动的孩子,可以先借助低门槛的身体力量练习,逐渐掌握对身体肌肉平衡感的判断,最终进入高层级的专注力练习,不是更轻松有效的方式吗?

兴趣班选择太多,我们是否愿意去放下一些传统的“特长”和“兴趣”的标杆,去真正看到孩子合适、喜爱,并且互补的那份爱好是最重要的。

在孩子上兴趣班这件事情,我们的角色是“配合和支援”,而不是“掌控和主导”。

只有牢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具备选择过程中的全局观,才能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然小时候帮孩子选兴趣班,长大后给孩子挑专业,硬是把孩子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养成游戏,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考虑因素3:

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我个人的态度是:我认为学龄前的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做减法,当感觉孩子能够“自控”一个兴趣班之后,再循序渐进地鼓励和引导孩子做自己“兴趣班”的加减法。

我很看重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的培养,因为我自己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所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踩过很多坑,有过为难和迷茫,但是我从不放弃去找突破口和解决方法,因为我看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沉淀、经验和思考。

我也希望孩子明白,不管面对什么选择,人生没有失败这回事,一切的尝试都有其成长的机会。

“赢在起跑线”这个口号背后的含义,更多的是我们是否愿意借助任何的机会,让孩子习得属于他自身该有的成长力量,这份力量是他面对人生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不是我们被动赋予的结果。

所以三个月前,我在给哥哥报了一个钢琴兴趣班后,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去讨论分析不同主题的兴趣班了。比如,不同的主题的兴趣班都可以学习到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自己更偏向学什么?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我和孩子的头脑风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期待。再比如下面这几个核心问题的讨论:

我们会一起筛掉时间不合适的,和现阶段孩子能力不匹配的,不喜欢的互动方式的、试听课体验不理想的、距离太远接送不过来的。

然后再报名试听课,看看听孩子们的反馈,评估他们自己的时间表和状态,在和老师沟通整个教学方式和目标的时候,孩子也在旁边,确定这个“强度”是否是自己愿意接受的。

这样子“磨合”了三个月,我家孩子们目前的兴趣班数量是:5岁的哥哥两个,分别是钢琴和英语,3岁的弟弟一个,只有英语。

8月份之后,和孩子约定了去体验一些体育类的兴趣班,比如足球、篮球、高尔夫球、橄榄球等,因为他们自己迫切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团体项目,之前弟弟还没满3岁,体力还跟不上,哥哥也一直在“等”弟弟长大。

我不确定接下来孩子的日程表是如何安排,因为就目前的钢琴和英语来说,他们的学习节奏是不低的,哥哥钢琴每周两次,每次一小时,英语两个孩子每周各三次,每次半小时。

接下来肯定还会继续调整,但关键在于,这些节奏和频率,是我家两个孩子知道、并且主动选择的。不管是增加频率降低数量,还是增加数量降低频率,这些孩子都要明白才行。

△哥哥在地上拼写单词

我觉得选择兴趣班,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是否愿意相信,把主导权给孩子之后,孩子会自发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和步调。

我当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表意见,提出顾虑,和全家人一起商量,但无论做什么选择之前,我们都可以把问题变成开放的空白答卷,让这份答卷的填写过程,孩子也能参与其中。

我相信,让兴趣班真正发亮的,是孩子那份自由而热爱的内心,而我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选择的主控权,什么是坚持的恒毅力。

只有始终鼓励孩子做自己,引导孩子如何做好自己,孩子才能获得了解自己的机会,最终懂得什么是合适自己的选择,敢于把自己的梦想分享出来,也能习得坚持的力量。

如果说选择早教机构,我认为自己的做法偏“佛系”,那么选择兴趣班,我的方向感是很明确的。

在我看来,兴趣班是学龄前孩子接触“学习”的一个契机,在很多专业方面,父母的确无法替代老师的角色。孩子最初的兴趣启发,可能是因为好奇,但是如果想让兴趣真正成为能力,需要孩子具备目标感和恒毅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竞争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焦虑不堪地严阵以待,无论是早教机构还是兴趣班,都是孩子学习和试错的契机。

我希望孩子可以在这些“项目”中掌握更核心的成长能力。我所有的引导,都是让孩子借此机会,做自己,并且愿意去为自己的承诺,去思考和调整。

哪有不摇摆的人生,哪有不犯错的选择,谁说起跑线就一定决定终点线?目标感,需要是自己由内而生的才有意义;而恒毅力,最早期的时候更需要全家人集体的合力,孩子才能真正有内而外地萌发自己的坚持。

我相信,每个人的兴趣,都是慢慢筛选、坚持下来的过程,而当孩子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坚持下去,那也会成为是他们人生最核心的、最美好的体验。

萌芽的话

昨天Joshua生病了,39度多,于是今天给他请了假,想着如果他的烧一直持续,估计还是得带他去医院看看,验个血什么的。

上幼儿园后孩子的生病有时候真想不出来原因,感觉前两天还好好的,突然说高烧就高烧。发烧后两个孩子就是尽可能隔离了,但其实对于两个孩子的家庭,经常一病就一对儿,一起疱疹性咽喉炎,一起流感之类的,可能正如医生说,很多时候当有病症的时候,其实另一个孩子可能都早已感染,处在潜伏期而已。

但Joshua除了发烧之外,精神状态还是很好的,现在我还在折腾稿子和录音,人家已经在隔壁练了半小时琴了(捂脸)……

大家对于兴趣班,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留言给我,我都会放出来的,但因为有个生病的娃,我的回复可能会慢一点,朋友们别介意。要好好照顾身体,天气多变,大家都不要生病了。

留言我会选3个送出英国作家劳拉·卡琳的《创造自己的世界》一本,下周一(7月2日)公布名单。

这是一套送给喜欢观察的小孩和因忙碌而丧失想像力的成人,画出藏在心底的乌托邦的故事绘本:

  • 当你创造自己的世界时,你可要时刻准备好思考这些“大事”——你会给卧室装一扇大大的窗户,并用一个巨大的滑梯来代替楼梯吗?那里的商店会卖信封、糖果,还是给超级英雄穿的鞋子?

  • 作者使用立体实物、拼贴等表现方法,抛弃了结构和人物的写实,夸张的画面结合动和静、冷与暖。
  • 用削铅笔刀创造了妈妈;用一根吸管和一张椭圆形纸片创造了爸爸;用鸡蛋创造了弟弟。

作者劳拉·卡琳认为孩子拥有无穷的绘画潜力,于是她创作了这本书帮助孩子更好的绘画,其作品经常出现在《VOGUE》杂志、英国《卫报》、英国《观察家报》和《纽约时报》等刊物上,并屡获大奖:

  • 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双年展全场大奖作品。
  • 纽约时报2017年度十佳绘本作者。
  • 插画界的“奥斯卡”——2016年博洛尼亚插画展作品集封面作者。

翻开本书,先看看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然后抬头看看周围,最后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吧!期待你的留言,我们明天见。

本周截团时间改到周五晚上啦~

大家可以放心下单哈,本周团品:

小小孩也能玩 Mighty Mind磁力智慧拼图

美国图书馆协会Math Smart数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