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倡导“平和式”育儿,有读者表示怀疑,担心这样教出的孩子受不得挫折。另外,好多成功人士小时候也挨过打呢!
是的,“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流传几千年的理念,多少有几分道理。
当今中国最著名的“钢琴王子”朗朗,也有挨打的经历。有一次,朗朗放学回家晚耽误了练琴,进门就被父亲一顿狂揍,事实上朗朗晚归是因为学校有事,这打挨得好冤!可是,已经成名的朗朗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却对父母没有怨恨,只有感激。
另一名小有成就的钢琴家也在电视节目里说:“我弹错一个音,烟灰缸就冲我飞过来”。
最典型的代表还是美国虎妈蔡美儿。2011年初,这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极大的轰动,“虎妈”也因此成了对孩子严格教育的标签。
四年过去了,在虎妈的“咆哮声”中长大的姐妹俩,都陆续被哈佛大学录取,并且自信、开朗、情绪健康。
不扯那么远了,就说自己小时候吧,也没少被娘亲吼过,长大了还不是照样贤良淑德?
写到这里,我感觉已经有人朝熊孩子抡起了巴掌,等等,请听我把故事讲完:
2001年7月,一对15岁孪生姐妹因嫌父母管教过严,将剧毒鼠药拌进稀饭中,最终将亲生父母双双毒死家中。
2016年6月,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因不堪父亲的长期责骂而自杀。自杀前留下万言长书,在此摘录几段:
“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
“而且有的时候他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吃饭的时候,我说菜是苦的,他说不苦从哪里来,然后摆出一副说教的样子。”
同时,也有很多平和教养的成功案例。比如,华人世界倍受推崇的企业家李开复,他的成长经历是这样的:“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子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摘自《李开复和他的父母》)
那么孩子究竟该怎么教?这是一个庞杂而深刻的话题,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又要考虑时代、社会、家庭的背景。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煌煌巨著。
哥伦比亚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给出了她最新的研究结论:通过一个简单的矩阵结构,展示了不同教育方式的区别。
按照这个矩阵,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度和期望值,存在四类教育方式。
①对孩子高度支持(精神和物质),但期望值低。对孩子不设限制不提要求,这是宽容教育法,也可称之为“纵容”。
②不给孩子支持,也不设期望,对孩子不管不顾。能阅读这篇文章的,应该都不属于这一类。
③高度支持,高度期望,对孩子设置富有同理心的限制。这种方式被定义为“严格教育”,是值得推崇的理想方式。
④低度支持,高度期望,属于“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这是过度严格的管教方式,也可以称之为“专横压制”。
鉴于每个孩子独有的禀赋和个性,同一种方式落在不同孩子身上,发挥的效果又有不同。
电视节目“最强大脑”里有一个记忆天才,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女孩。有记者专门去她老家探访成才之道,翻越几十里山路,记者找到了一所简陋的瓦房,发现女孩父亲早故,文盲母亲懵懵懂懂地接受采访:“俺啥也没管,全凭她自己”。
所以,不排除有些天赋极高,适应力极强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成才。但是,如果给她更理想的环境,她应该可以长得更好。
通俗来讲,亲子关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就像是存入;对孩子的需求、或者各种限制,就是支出。而打骂则是一种大额的支出。
严格教育,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虎妈蔡美儿可归为此类,朗朗的爸爸也应该属于这一种。尽管家长严厉,甚至打骂,但孩子获得的爱和支持更多,因此他们会追求上进,而不是叛逆。
那些极端失败的亲子关系,都是支持少,要求多,亲情账户被透支的。比如那位自杀的高中生,从小跟奶奶生活,父亲并没尽到养育的责任,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岁后忽然实施严苛管教,儿子自然不买账。
另外,孩子的抗挫能力,本质上由“情感账户”决定,而不是曾经挨过多少打骂。如果一个人精神资产丰厚,被亲情和友爱围绕,当他遭遇挫折的时候,必不至于走向绝境。
现在主流的教育理论,比如正面管教,平和式教养,都反对惩罚和责骂,就是希望你跟孩子的“情感账户”不要大额支出,你若坚持要吼,假设你存入的爱足够,也不一定会养育失败;一旦你做到了心平气和,你的账户余额将更丰厚,岂不是更好?
情绪管理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人云:立长志,成中志;立中志,成小志,立小志,不成志。
即便倡导不吼不骂,也没多少人能立刻完全做到,顶多让吼骂次数减少一些罢了。
如果“打骂吼”被正大光明地宣扬,可想而知,祖国的小花朵们得受多少摧残啊!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