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当爹妈了,你也是个祸害

作者:路上读书 07-24阅读:1863次

你有过被父母逼着去学习的经历吗?

前两天,有一则“妈妈卖房送她上兴趣班”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

虽然主人公站出来表示,学音乐是自己的爱好,“父母从来没有逼迫过我”,但还是有不少网友表示接受不了,认为这样会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

路sir觉得,不能怪他们过分激动。

也许正是有过曾被父母胁迫着“努力”的经历,才更心有戚戚。

/《猫的孩子》

觉不觉得这些话特别熟悉?父母站在身后监督你写作业的恐惧,是否又重回眼前?

而这些话,都出自路sir最近在追的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林茉莉 -《茉莉的最后一天》

/ 在成绩面前

一切无关的事都是不应该的 /

这部剧是台湾公共电视台最近推出的微科幻教育剧,被网友称为台版《黑镜》。

一共10集,包含5个故事单元:《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围绕亲子之间的教育矛盾展开。

老实说,每看一个故事,路sir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深切恐惧。

比如《妈妈的遥控器》。

与丈夫离婚的陈淑丽,因儿子纪培伟不愿认真学习而感到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获得了一个遥控器。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让孩子经历过的某一天重来。

于是她不断按下按钮,让小伟放弃伪造成绩单,让小伟重复多次上了同一节补习课,甚至抹掉小伟与初恋的相遇,让女孩无法想起他……

/ 陈淑丽与纪培伟 -《妈妈的遥控器》

婚姻“失败”的她,不能接受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

本来,小伟有一群很要好的哥们儿、一个关心他的国中老师、一个志趣相投的小女友……但都因为妈妈的控制,被生生斩断了联系。

绝望的小伟决定自杀。然而,无论小伟自杀多少次,妈妈的第一反应都是用遥控器复原,却从未反思自己的过错。

不寒而栗。

大部分中国家长,往往会把“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他们相信“孩子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却认为自己是“不会有错的”。

可是,他们真的明白怎样才是对的吗?

/ 多少人生失败的父母

指望靠孩子的胜利来翻盘 /

在这5个故事中,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是个人成就不高,或是在生活中有过挫败感的。

陈淑丽的丈夫出轨并要求离婚,而她事业上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小圆妈是家庭主妇,在家被丈夫家暴,在家族里常受姑嫂欺负。

方美琪小时候不爱念书,出社会后因学历低而处处碰壁,要靠打四份工来赚孩子的学费。

……

他们自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定型,一切指望只能托付在儿女身上。

期望是好的,但你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逼迫孩子做到?

/ 曾经的纪太太陈淑丽

《好奇心日报》上曾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Brian和同事的14岁女儿Sophie共同进行了一次试验,同时利用iPhone的新功能来限制自己使用软件的时间,比比最后谁日均使用手机的时间最短。

没想到,只用了三周,Sophie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就已经比Brian还少了,甚至喜欢上了这种自我约束的方式。

而Brian,在用完某个app的限额之后并没有停下,反而打开了下一个app,导致使用时间几乎没有减少。

请问,如果父母的自制力比孩子还差,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 长女茉莉死后,林妈妈要求家教

将剩余课时转给次女可莉

-《茉莉的最后一天》

许多人只知道,自己过的生活不好,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

但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做,只能从别处照搬粗糙的方法和理论,套在自家孩子身上。

这些论调,在这个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比比皆是。

于是,一些父母仿佛拥有了强有力的科学观点支撑,肆意挥舞教鞭,甚至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嘲讽和谩骂,驱赶孩子前进。

/ 情绪绑架,也许是每个家长最擅长的事

-《妈妈的遥控器》

这样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知名脑科学博主@酷炫脑 指出:

而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叶壮则认为:

也就是说,长期使用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学习,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这就是父母们想要的结果吗?

/ 有学习障碍的阿衍,在学校和家族里都抬不起头

-《猫的孩子》

/ 经历过相似痛苦的父母

就能学会换位思考吗?/

另一群稍微“成功”的父母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做到。

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或许也曾从密不透风的压力中走过。但当他们终于熬出头,凭借自身努力赢得了较好的事业发展和生活条件之后,终于“领悟”了家长当年的“良苦用心”。

他们“忘记”当年的痛苦,将父母的教育方式全盘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茉莉的最后一天》

如果问他们,奋斗和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回答:

“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把他们培养成才,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然后呢?

“然后让孩子可以给下一代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再把下一代培养成才,过上好的生活啊。”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成功”的父母们,已经忘了、或者从未考虑过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成为“自己”的机会。

/ 在父母眼中,孩子只是某某的儿女

临床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徐凯文,一直专注于心理创伤治疗和自杀危机干预。他在《父母真的“皆祸害”吗?》一文中写道:

就像《妈妈的遥控器》中的纪培伟一样。

/ 艺术家庭出身的小女友程芳岚,

拥有纪培伟如何奢望也得不到的自由

每个人都会有控制欲。面对自己生育的孩子,这种欲望往往更加严重。

“我自己生的孩子,我还不能教了?”

当然,父母适当合理的指导,是身为监护人应尽的责任。

可是啊,你分得清指导和压迫的界限吗?

尊重孩子,说起来简单,多少说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的父母,每到紧要关头就“啪啪打脸”?

说要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却从来不敲门,还乱翻孩子的东西;

说要和孩子平心静气地交流,一考不好就直接切换成咆哮;

说好周末一起去公园玩,此后却事事以此为要挟;

……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还能建立起对他人最基本的信任吗?

/ 你的父母也有这些“症状”吗?

孩子小,不成熟,挑起毛病来特别容易。一旦遭到父母的指责,他们都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护。

可是,父母犯下的错,恰恰是最明显却又最难以自察的。

/ 林妈妈正在读取死去茉莉的记忆

-《茉莉的最后一天》

纪伯伦的诗《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首写于1932年的诗,让下一代人不再经历这样的痛苦?

路sir知道,父母为尊的观念,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语境中太根深蒂固。

可是,只要你真心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就应该尝试与他们真诚地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路sir向每一位父母推荐《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帮助大家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育之路。

如果你是一个希望获得父母理解的孩子,也不妨把这个音频分享给他们。

虽然,所有父母都没有经过考试就上岗了。

但只要你们还在意彼此,一切就还来得及。

你的父母做过哪些事

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注意啦!

撰稿|Hedwig

编辑|阿柒

排版|Hedwig

封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看文章

点个赞

祝愿我们的亲子关系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