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秘密26:陌生人都是坏人?孩子需要的不是恐吓,而是演练

作者:家有男孩 07-25阅读:1351次

家教智慧

昨天幼升小专栏在头条号开了付费专栏,谢谢订阅的朋友,在设置付费价格的时候,确定会该专栏连续撰写60篇,一次订阅,永久阅读本专栏。当然,过去一般人喜欢免费的更多,缺少版权和付费意识,包括此处的赞赏也仅仅是摆设,也有一些朋友确实出于尊重作者的原创和劳动,赞赏零钱付费,这里一并感谢。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对原创著作的尊重,相信这种局面会慢慢改变,那就是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了。

这是题外话,主要是向大家做一个说明,以后可能需要去专栏阅读更深入的文字和具体实操性的做法,慢慢来吧。

昨天的专栏写了妈妈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许多妈妈留言表示认同,其实不仅仅是妈妈的性格,爸爸的性格以及祖父母等等家庭成员的性格都会对家庭氛围造成影响,当然由于普遍意义上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一些,这种影响就更大一些(当然,如果有的家庭是祖父母带孩子时间长一点,那就是祖父母的性格影响力更大一些,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今天专栏的话题从前几天的一则留言说起:

“在国内,我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报道中听到孩子被诱拐的新闻。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到这种非人的折磨。所以,从小不愿让孩子外出玩儿,不让孩子和任何陌生人说话。造成现在我的孩子好像很幼稚,啥也不懂,上了小学会不会被欺负?他怎么和陌生相处,尤其到了小学接触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场景也会越来越开放,我真有点担心?”

这个话题其实也很具有代表性,在幼升小过渡阶段,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进入小学之际,确实有必要深入的聊一聊。小学的孩子将要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走向外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让孩子感受到恐惧,不要吓他们,同时有意识的增强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这也是有方法支撑的。

​第一步:让孩子独立思考,恰当使用说“不!”的权利

为了让孩子有明确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父母从小就要避免习惯性地替孩子说话。这样做,父母无意之间剥夺了孩子修习他们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独立思考机会: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父母应多找机会让孩子练习用强烈的身体语言和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来保护自己。

•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保护自身安全时,有时候,人的“恐惧因素”具有强大的作用,这是一种动物直觉本能,你看许多食草动物不时的抬头四顾,时刻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撒丫子飞跑避免被肉食动物吃掉。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抑制了孩子直觉处理事情的能力,时时都要听从父母的指令,所以孩子往往会变得迟钝(指危机应变直觉能力)。父母必须在这个假期告诉孩子,如果他们觉得自己面临危险(不管这个危险是不是一定发生),可以在自己恐惧本能的驱使下立即离开这个环境。不管在何种情况下,父母一定会支持他!

•允许孩子向成年人说“不”

研究表明,因为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乖,要听成年人的话”,所以9岁以下的孩子对“性罪犯”很少会说“不”。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如果觉得不对头,比如有人想触摸他们的私处,让他们觉得很害怕或很不舒服,孩子可以用“不”来拒绝成年人的要求。必要时,孩子可以大声呼救,或者逃离现场,父母的力量与他同在。

如果有人让孩子做不应该做的事:例如欺负别的孩子,那么孩子也可以向他们说:“不”。

•确保孩子知道如何拨打110

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父母的姓名,家庭电话号码和地址。在自家手机或者固话上设置110快速拨键,教给孩子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电话的方式:明确告诉110接线员“我需要帮助”,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谈话,就摘下话筒放在一边,以便警察追寻孩子的行踪。

同时必须告诉孩子,这个号码平时不能拨打,会占线影响许多其他遇到危险的人的救助,只有在你确定危险发生,需要紧急帮助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选择一个家庭暗码

选择一个父母和孩子比较熟悉,外人并不知晓的暗码,如“喜羊羊”,“奥特曼”中的一些特定场景,如“我的喜洋洋弄丢了,找不到了!”“我的奥特曼坏了,一条腿断了。”等等句子表示自己遇到了不好的状况,并告诫孩子不要告诉家庭以外任何人这些暗码的含义。有的父母和孩子约定一个书写的代码(如“111代表被人诱拐”或“123代表有可疑的人跟踪”),以便以使孩子在遇到麻烦时,留下字条字迹和父母联系。在美国加州,曾有孩子用这种方法得到了父母和警察的解救。

•训练孩子的应变方法:“放下手中之物,大声叫喊,奔跑。”

告诉孩子,不要一个人去偏僻的地方。一旦碰到需要迅速摆脱的危境,可以丢掉任何携带的东西,大声叫喊,并快速奔跑。如果可能,可以跑到就近的成年人身边,(最好是成年男子)尖叫“救命啊!这不是我的爸爸!”如果被陌生人带走,要大声叫喊,并拼命抓住周围固定的物体,比如车门,自行车扶手等。躺在地上,不要轻易让绑架之人抱走。告诉孩子:如果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凶手,你的行为没有错,属于正当防卫,但如果对方手里有利器,如刀、枪等,先不要激怒,以免伤害到自己。

•同伴系统

现在小学的孩子基本上也都是家长接送的,尤其出现上海世外凶案事件事件之后,各地学校安保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都到了更高水平。但父母不可能时时陪着孩子,还是要让孩子建立一个同伴系统,例如同学结伴走回家;周末和同伴一起骑车上公园、上图书馆。有个同伴在一起总比孩子单独行事要安全,彼此也有个照应。如果孩子需要用公共洗手间,父母应该和他们一同前往,以确保安全。

•如果碰到困境,向谁寻求帮助

让孩子了解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员。例如警察、保安等。在商店或饭店,父母可以让孩子找商店或餐厅服务员帮忙。去游乐园,父母首先可以指出穿着制服的游乐园员工的。还告诉孩子,如果迷路了,可以找他们帮助孩子寻找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约定游乐场中一个有明确标识的地点:比如“过山车”的入口,游乐园问讯处等一目了然的地方,“以防万一”。

第二步:帮助孩子认识可疑成年人的行为

有时父母为了吓唬孩子,用“陌生人很危险”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就等于屏蔽掉一切陌生人,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教育孩子认清什么是可疑的行为,更能让孩子掌握保护自己的策略和技巧。让孩子识别以下一些可疑的成年人的行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提醒孩子,和孩子探讨这些情形,并让孩子熟知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的应变方式。

•故意寻求孩子的帮助:“我需要你帮我找我的孩子,你可以帮我吗?” “你帮我找找我的小狗,好吗?”向孩子强调,大人无论什么原因都没必要向孩子求救。

•给孩子喜欢礼物或糖果等物:“你想要吃糖吗?”“我的车上有一个滑板,你要吗?”“如果你坐在我的腿上和我一起看视频,我会给你我的一只小猫(我会让你抚摸我的猫)”等。

•佯装有紧急情况:“快点!你妈妈出事故了,我带你去医院。”

•伪装成其他孩子的父母:“你就是打我儿子的那个孩子。跟我来,我们去找你的父母。”

•假装成警察等公务人员:“我是警察,这是我的徽章,你一定要跟我来。”(告诉孩子一定要给你打电话尽快核实有关情况)

•伪造成父母的朋友。“我是你爸爸的一个老朋友。他让我过来看你,你能带我去你家吗?”

•让孩子保守“秘密”。“如果任何一个成年人要求你保持一个令人不安的秘密,孩子完全可以把这件事和他所信任的父母、大人讨论。”

•向孩子询问个人信息:“你家的地址是什么?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送你一个玩具。”“我需要你的电话号码,这样我可以和你的父母联系。”父母一定要告诫孩子: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所在学校、家长姓名、社会安全号码、信用卡号码。还可以说明,大人不问孩子的个人信息。他们问孩子的父母。(有一个例外是孩子的学校)。

•别给陌生人开门:如果父母在家,让父母开门。如果独自在家,千万别应门。接电话时,别让孩子说独自在家,可以让孩子这么说:“我父母现在有点忙,抽不开身,能麻烦你留个口信,我等会儿让我父母回电话。”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家中还有其他人。

第三步:运用情景,和陌生人相处需要演练

父母和孩子一起探讨以上可疑行为时关键要注意的是,以轻松的语气,也可以穿插在和孩子一起谈论游泳池的安全问题,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厨房内的安全注意点同时进行。孩子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越早进行越有效。在孩子幼年时期,奠定安全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在危急时刻,采取怎样的方法。父母让孩子关键所学的是:“大人不应该欺骗孩子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做的任何事情。”

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演示各种情况,再帮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孩子完全掌握这些安全技能。父母可以寻找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排练,让孩子熟悉和使用自己所学的保护自己安全的技能。如果父母觉得孩子使用了正确的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定要当场鼓励和表扬孩子。外出时,可以指着停在路边的车子,问孩子“如果有人让你上车去拿你喜欢的玩具给你玩,你去不去?”等实地演习来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虽然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正确应对外部世界,但至少我们知道:给与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知识,可以减少孩子受到伤害的概率。有的父母可能担心和孩子讨论绑架等可怕的问题,会吓坏孩子,但如果父母不向孩子说明,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万一孩子碰到危急情况不知所措而遭受伤害,那么到时父母就是有无尽的伤心和悔恨也无济于事。

由此忧虑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智发育,用孩子能够接受的的语言给孩子讲述保护自己的安全技能。

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身为监护人的父母必须利用生活中的每个机会教育孩子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学会了保护自己。

尤其是幼升小的过渡期,孩子是有时间去做这些适应性的训练,父母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按照这些方法试一试。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