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兔妈和一位老朋友聊起来最近爆出来的一系列性骚扰、性侵事件。
结果,朋友却说起了这样的一件事:
“你还记得咱们小学时的那个数学老师吗?他在学生中的名声,你知道有多臭吗?”
我这才突然回忆起来,在小学时,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名老师。
(真的不愿尊称他为“一位老师”,即使他课讲得再好,也不配这样的尊敬)
我的小学有一名数学老师,讲课生动有趣,能把“水龙头问题”、“鸡兔同笼”讲得深入浅出,同学们都爱听。
然而,但不知道为什么,班上的同学谁都不愿意向他请教问题,宁愿去请教别的老师。而且,如果班上的哪个同学说遇见了X老师,就会引发一阵暧昧的嬉笑。
后来才听说,这位老师在给女生讲题时,会“习惯性”地搂着学生的肩膀,摩挲学生的背腰,有时手还会往下滑……
然而家长对此一无所知,众口交赞这个老师讲课好,对学生也好,甚至打听这个老师有没有开暑期小班……
长大后回头想想,一身冷汗。
无独有偶,在这场“ME TOO”活动中,有几位网友勇敢地爆出了她们童年的创伤:
@如儿
⼩时候,大概六岁左右,去同学家玩。当时同学的叔叔说带我去看看顶楼天台,我就跟着去了。到了天台后,他叫我闭着眼睛,张开嘴巴,然后我就听到解皮带的声音...
当时很害怕,不敢动,生怕他把我从天台扔下去。
嗯,小时候不知道,慢慢长大,其实也就明白了。
@kingstone
记得小学时候,和爸妈去亲戚家做客,我就和他们家的孩子出去玩,当时我喊他哥哥。当时他带了块滑板,就让我坐在上面一起滑。
我坐前面他坐后面,他就一直伸手摸我下体,但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干嘛,当时整个人都吓傻了……父母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件事,不过这么久了,知道了也没意义了。
@匿名网友
有一次去办公室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办公室没有人,老师一边讲题,一边一下子把我抱住,让我坐在他腿上……过程不想提,太恶心。
但事后谁都没告诉。那个老师人气挺高的。要是让同学知道了,就会被人说勾引老师,被骂“臭婊子”什么的。
阮玲玉死前怎么说的来着?
人言可畏。
匿了。
一组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里,熟人作案的比例超过9成!
而这些“熟人”对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兄长、老师、叔叔、爷爷这样的身份——而这样的身份往往都意味着一定的权威,孩子需要尊敬他们。
那么在孩子的心中,“受尊敬”的人对自己做了这样的事,往往就意味着“反抗也没用”,或者“这是我的错”。
然而正是这样的意识,让孩子在受到侵害时,不敢在第一时间反抗,或者在事后不敢跟父母提及。
除了说“NO”
我们还要教会孩子什么?
1.相信自己的感觉!
请一定要让孩子知道:
不管对方(尤其是成年人)对你的身体做了什么事情,只要让你感到很不舒服,都应该大声拒绝。
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更没有什么“做游戏”、“为我好”、“我的错”!
只要你感觉他在对你做的事让你不舒服,那就马上激烈地大声拒绝!
2.如果说NO之后,对方不停手,你可以攻击对方,然后尽可能迅速地逃掉
绝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孩子不会对成年人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如果说NO之后,对方依然不停手,那孩子可以攻击对方,然后尽可能迅速地逃掉。
明确拒绝,第一时间划清界限,这是停止对方性侵害的最有效的方式。
3.一定要告诉家长发生了什么
调查报告显示:性侵儿童案一半以上为多次作案。对侵害者来说,第一次得手,往往就意味着下一次计划。
所以,请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沉默,可能会被侵害者误认为是软弱或者默认。
而向父母说出自己的遭遇,是预防以后类似的事情重演的最好办法。
4.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被骚扰不是受害者的错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然而常常被很多人视而不见。
在我们生活中,往往能听到这样的“被害者有罪论”:
“某人平时穿太少,活该被揩油。”
“某人天天夜不归宿,一看就不安分,活该被强奸。”
正是这样“苍蝇不叮无缝蛋”的舆论影响到了孩子,让孩子认为“如果我受到伤害,那一定是我的错。”
而这种想法,是完完全全错误的!
比利时的《What are you wearing?》展览,通过展示被性侵者当时穿着的服装,告诉了人们:
性侵和被害者的职业、身份、着装……统统没有关系。
性侵案件的发生,只有一个原因:性侵犯!
△《What are you wearing?》展览——每一件衣服均是受害者自愿捐赠,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衣服。这些衣服能使人们想到:性侵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跟穿什么衣服没任何关系。"
5.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尊敬对方,而非年龄、地位、职业
年长的人中,有败类!
社会地位高的人中,也有败类!
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中,都有败类!
所以,我们可以因为对方身上的美好特质而尊敬对方,也可以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尊敬对方。
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而尊敬对方!
所以,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个人看起来人人都尊敬,但对你的身体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那这个人就不值得你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