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观点内容曾受邀发表在《学前教育》杂志
本篇内容为第三篇,在第一篇中,我曾经说过,一个喜欢用笔的孩子,大多不会抵触学习,毕竟用笔是现在仍然是学习活动中主要“运动”。我们还是接着再来看看那位小朋友的真实经历吧。
让父母没有想到的是,画画给孩子的认字和写字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据父母反馈,直到孩子5岁,他们都没有主动教她认过字,除非她主动请求询问,父母才会积极回应。
在每天的回家路上,她会喜欢看路标,不断提问“这个字念右还是?石?这个念大还是人?这个箭头是什么意思?这个背着书包的小人站在横线上是什么意思?这个是叫闪(闵)庄路吗?”父母发现,孩子除了在视觉上主动去抓取文字信息,对文字图画信息敏感有兴趣,还会不断对对比那些字形相近,但意思和读音完全不同的汉字。当然,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孩子逐渐学会在上文文情境里去“推断和决策”字体的读音,比如她看到“杏石口路”,就不会读成“香右口路”。
孩子识字的经历,类似知觉经验对我们识别颜色的影响一样。心理学家曾经很困惑,在晚上的时候,没有了阳光,熟悉的绿色树叶看上去更接近是黑色,但为什么人们还会坚定地认为树叶是绿色的呢?物体的颜色差异更多是亮度上的差异,白色完全反射,是最亮的颜色,黑色无反射或不反射,是最暗的颜色,绿色以及很多其他颜色介于黑白之间。
如果仅从亮度这一客观数据上看,夜间的绿树叶和白天的黑色物体可能确实相差不多,但是神奇的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种解释便是,人们白天对树叶的知觉经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即判断树叶颜色是我们会主动参考结合白天里看到的颜色。
除了在视觉上的主动性意外,小朋友还在听觉和视觉的对应方面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比如在广播里听到什么感兴趣的字,孩子就会让爸妈写给她看,就这样她很快认识了很多字。妈妈说,也许她看到汉字的就是一副副的“小画”。
令父母感到惊讶的是,除了那些象形文字,或是是经常听见看见的文字,有些接触很少又很抽象的文字孩子居然也认得。比如“期待、向往”这些词语,孩子在书本上看到,父母只教过一遍,孩子第二遍甚至以后全都能读出来,貌似孩子有她过目不忘的本领。
实际上,牢记识字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基本可以认为,这跟她从小大量的涂鸦绘画有很大的关系,她对画面的构架和细节的敏感和准确,对画面知觉经验的累积,不知不觉提升了孩子的视觉加工和记忆能力,使得孩子在后来的识字行为上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或者可以说,孩子主动迁移和泛化了文字的加工、记忆、存储和识别能力。
而涂鸦的益处还不止这些,手部对比的控制,对形象的书面表达,使得孩子所以在上了小学以后,写拼音、汉字、数字,加减乘除符号,乃至数学测量中的横尺使用等,都会觉得更加轻松。
似乎书本上的那些符号知识,就像画面一样刻在她的脑子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孩子的百词默写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自即写成“白”,就会在所有涉及“自”这个文字时都会再现出错,错在同一处。很少出现有时错有时正确的现象。一经掌握便会牢固,出现一个小错误,纠正了一个便会纠正一系列。
进行父母教育,最忌讳的便是攀比、功利、刻板和武断,但确实有很多家长一再重蹈覆辙,无法汲取教训。就涂鸦这件事情来说,可能很难跟学习直接搭上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涂鸦还会耽误学习,如果孩子没有绘画天赋,不能获得大奖,就没有必要涂鸦,想要涂鸦必须要报班学习。
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案例中的小朋友,虽然她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学习班,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更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但是她已坚持涂鸦绘画六七年了,绘画已经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她十分钟爱的事情。如今,她已经开始写字,有时读着别人的绘本和图书,她也开始自己写书插图,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品,但是她的兴趣却依然浓郁。
小朋友六岁时画作,她的画仍然是内心所想的表达。她喜欢漂亮女孩,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形象。画这张图时,她说自己很喜欢大波浪头发和细长腿以及高跟鞋。所以出出现了这样脖子以下全是腿的漂亮姑娘。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兴趣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接纳,按照孩子的内心兴趣需求,提供成长支持。由此可见,在幼儿阶段,孩子用笔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大脑中认知思维,绝不仅仅是为了拿起笔来写数学和语文各类作业。
如果孩子在中班年龄,不愿意写作业,那说明孩子的发展是极其正常的,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如何鼓励孩子去写作业,而是要反思成人是否在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迫使”孩子幼儿园教育严重小学化?
如果非要预测出年幼时期源自内心表达的涂鸦,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可能会有什么益处,我想那一定是对学习的热爱,而且是持续一生的热爱。
完结篇。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