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教,不仅自己会主动阅读育儿书籍,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有经济能力的还会交纳价格不菲的学费,把孩子送去早教中心,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 。
但是关于孩子的早教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关于这点,看过今天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就会有一个更直观地了解。
首先,早教不是早点教
早教跟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孩子大脑生长发育的特点,注定了对孩子进行早期引导,将有助于他日后的发展。
比如,宝宝婴幼儿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他们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动作。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尝或者咬,用手摸等,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小宝宝在6个月以内,嘴舌头和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工具。当他们能够抓握物品的时候,往往喜欢 把物品放到嘴里啃。五六个月的时候,会用两只手把一个玩具来回倒腾。当他们会爬了以后,接触的世界更广了,开始 想要玩各种东西。
包括宝宝丢东西,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一些物体的掌控力。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这些行为,让他尽可能地多接受外界信息,促进大脑发育。
其次,早教不是越多越好
现在父母们都很在乎一个词叫“高质量的陪伴”,但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并不等于成人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孩子玩或者逗孩子。
孩子0-3岁期间,和父母或祖辈的互动是他们各种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
有些成年人特别宠爱孩子,不顾孩子的节奏,不停地对着讲话、大笑,或者隔一会儿就为宝宝换一个玩具,他们和孩子的相处,其实不能称为互动,因为成人是主导,是发动者,宝宝只是接受者。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迈克尔纳格尔博士指出,因为孩子的情感调节能力、压力调节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让他们太早接受太多学习任务且目的性太强的话,很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有及将来的长期发展都很关键。所以父母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孩子的学习窗是比较长的,充满了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期间,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越早开始 学习某些任务会越好,或者幼儿必须长期处于过多信息、过多练习的环境里。
父母应该关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爱和稳定的环境,关心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他们的技能进步。
行为神经学家威廉•格里诺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小白鼠的影响,把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环境里生活。
一组隔离在小笼子里,单一 环境并没有任何“鼠际交往“
第二组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和其他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
第三组生活在信息输入特别多的环境里,就跟迪士尼乐园一样,有各种滑梯、轮子等。
这一组小白鼠也是几只生活在一起。
结果当然是生活在“迪士尼“的小白鼠完成迷宫任务最快最有效。
但是把这三组小白鼠,跟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和实验室里的三组小白鼠对比,发现
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大脑发育比以上三组都好。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在哈佛幼儿园主持了一个长达13年的项目。他们发现,很多优秀并且快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他们自己自愿 的事情 ,看上去非常悠闲,甚至无所事事。
这些悠闲 的时间很可能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事实上,大脑需要休息,需要时间来消化信息、建立通道。大脑是一个特别耗能的器官,它对某个任务花的精力多,对别一个任务花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在一定的时间里,大脑只能处理一定的信息量。所以适当让孩子休息一下,发发呆或干一些父母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更有利于他们整合和理解各种信息。
所以早教虽好,也不要让它占用了孩子所有玩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