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爱故意扔东西,到底要鼓励还是制止?

作者:涵妈育儿 08-10阅读:4794次

前些天在马尔代夫度假,在餐厅吃饭时刚好就遇到一对夫妇带着一岁多的小宝宝坐在我们旁边用餐。

只见那小娃坐在儿童餐椅上,笨拙地抓起盘子中的意面,试图塞到嘴里。妈妈看他弄得满手都是番茄酱,就递给了他一把叉子。谁知小家伙搅弄了没两下,一个没拿住,叉子就掉到了地上,还发出一声清脆的落地音。

没想到这下娃的兴致可来了,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开始往地下扔意面。看到妈妈严肃的冲他瞪眼睛说不允许,他却似乎更加起劲了。

没过一会就把餐盘也扔到了地上,妈妈一边捡一边试图阻止宝宝的行为。但小宝宝看到餐盘又重新回到桌子上,好像觉得特别神奇,又尝试着扔了一次。妈妈无奈地摇摇头,一边把餐具都收拾到娃够不到的地方,一边朝我这里抱歉地笑了笑。

我也朝她微微一笑,笑容里写满了“我最懂”的神情。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潼潼的小时候。

潼潼这么大的时候,也对扔东西乐此不疲。特别是坐在儿童餐椅上,什么小饼干、磨牙棒、手指食物,全都摇晃着小手臂丢下去,然后还低着脑袋认真地看着被丢下去的东西

要是坐在地垫上玩积木,没一会就开始到处丢,并且强制要求让我捡回来。我要是动作稍慢,她还拍地板抗议。

有时候她扔东西玩high了,手里捏着某件东西悬在桌子边,一脸坏笑地盯着我,几秒钟后嗖地一下松开手,还咯咯咯地笑起来,一幅“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无能为力”的小坏样子。

我估计,这些小baby们上辈子都是拯救了棒球队的最佳投手。看着她一脸兴奋的样子,为娘我真是哭笑不得。

可后来没过几个月,我便发现,她的“扔功”有长进了。她开始学会用手腕的力量,尝试将东西扔的更高更远。

没想到,在咱们看来是“搞破坏”的小动作,在娃身上竟然也是“锻炼”和“学习”。

我便开始仔细琢磨孩子扔东西这件事,想着没准人家是带着一颗科学家的心在研究着世界的奥秘呢?

带着这样的心态,我决定到书里寻找娃扔东西的“内心戏”。

最佳投手的进阶史:

论娃在扔~扔~扔中学到的东西

4-7个月

理解因果关系概念和“物体恒存”原理

宝宝们大概在4-5个月的时候会在无意中开始理解因果关系这个概念。

也许是某个东西晃动发出的声音,也许是他无意间碰掉的某件物品,会引发爸爸妈妈一连串的反应。

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有趣极了,自己仿佛按动了某个开关,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他开始不断重复那些动作,“扔东西”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乐此不疲地将东西丢下去,也许就为了看你把他们捡起来。别小瞧这个有点调皮的小行为,这可是婴儿学习因果关系和自身影响周围环境能力的重要方式。

有趣的是,如果他们坐在高脚椅上,他们还会低着头去找自己丢下去的东西。他们仿佛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某件东西即使离开他们的视线也仍然存在。

这是他们第一次领悟“物体恒存”原理。

8—12个月

开始扔更小的物体

现在,宝宝们慢慢可以用手指捏起东西来了。所以他们丢的东西也从大件转为小物,比如小纸团、麦片、小饼干。

而且,他们已经可以非常自如地松开手指了,所以他们丢东西的兴致愈发蓬勃。

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动用自己能想到的各种方式探索某件物品,敲、拍、摇,当然“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这些看似随性的动作,其实都是他们探索世界运作方式的途径。

12-18个月

扔得花样百出

这个阶段,娃们会“扔”得更加精细、有创造性。他们可以不断变换着扔的动作,观察物品掉落的过程,思考不同事物的性质。

“啊,原来小球在丢出去之后滚很远很远,但是积木就只能啪地一下子落地”,他们开始用有意的方式探索世界,目的性变得更加明确。

而且,此时的小娃还多了一项新技能,就是用“扔东西”来表达不满情绪。

18个月—3岁

用“扔”表达情绪、希望得到关注

到了这个年龄,他们手指、手腕的灵活程度都比较高,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扔”作为探索的意义,在逐渐缩小。

此时,“扔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表达情绪,可能是生气、可能是不满、可能是愤怒、可能是与你的对抗,也可能他们玩high了、高兴了。

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关注,也会通过扔东西来吸引成年人的注意。

也许,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扔东西”会成为某种习惯,比如某件玩具不玩了、某本书不看了,随手扔在地上。

苦逼老妈的弯腰史:

捡还是不捡?管还是不管?

当妈的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让人抓狂的阶段:娃兴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怎奈何,为娘老腰,终不敌,捡复又捡;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又岂知,娃丢了还找,终难忘,一丢再丢。

真可谓,捡也不是,不捡也不是;管也无用,不管又担心惯坏。

其实,小暖觉得,对待娃们“扔东西”这件事,应该根据月龄和他们丢东西背后的原因来分析对策。

18个月以前

探索为主,在原则和界限范围内多鼓励

“扔东西”对于一岁半以前的小宝宝,就像一面认识世界万物的放大镜。所以这个阶段,我们无需制止他们“扔”的行为。

但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以扔,什么不可以扔。比如易碎物不能扔、食物不能扔、贵重物品不能扔、不能往楼下高空抛物、不能对着窗户等玻璃物品扔等等。

在阻止他们那些“不被接受的扔”时,不要用“打手”、“吼骂”这样严厉的责罚来制止。轻轻地握住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温柔又坚定的告诉他们“这样丢东西不可以”。

如果我们反应过于激烈,反倒会激发小娃们的“斗志”。没准他们会想“哇塞,我丢个东西威力那么大,妈妈又是喊又是叫的。我好厉害呀~那接着丢一个看看妈妈还会有什么新反应吧!”

当我们阻止他们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可以扔的物品作为替换,比如玩偶、球、纸团、积木等等。最好是轻一点的东西,否则有可能会砸坏地板和家具。

另外,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创造与“扔”有关的游戏。

比如娃喜欢往游戏围栏外扔他的玩具,你可以等他丢完之后,把他抱出围栏,再让他捡起来重新扔回围栏中。一方面锻炼他们手臂、手指的动作,也训练他“下蹲”的能力,还省去了咱们自己一件件去捡的麻烦。(此处暴露老母亲的心机)

18个月到三岁

在游戏中释放“扔”的冲动,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绪

当小人儿渐渐“长脾气”之后,我们就要来细细分析他们“扔东西”背后的“秘密”了。

●有时候他们是因为“受到冷落”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如果在专注做某件事,比如家务、工作等等,而没有在潼潼身边陪伴她时,她扔东西的几率要比平时高出许多。正是因为她每次扔东西,都能得到我的“友情提醒”,所以她也许觉得用“扔”可以让妈妈关注自己吧。

它几乎像一个暗语一样,随时提醒我是时候放下手中的任务,陪陪孩子了。

当我重新回到潼潼身边时,她也不再继续扔东西了。

●有时候他们是因为生气或者愤怒

T2H3的小娃,正处于“一点就着”的暴脾气阶段。一方面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到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在情绪表达方面还是个稚嫩的初学者。

所以,当他们感觉内心不爽的时候,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扔东西”算是其中一种。

此时,我们可以与他们共情,接纳他们的情绪,温柔的抱住他们,拍拍他们的后背,握着他们的手,试着让他们数1-2-3深呼吸,待情绪冷静后再来复盘,告诉他们扔东西并不是表达情绪的好方法,引导他们用语言进行表达。

我们也可以用一点点游戏力,用“拟人法”告诉他们,扔东西是不正确的。

我们可以一边配合着浮夸的表情,一边给扔在地上的东西配音:

“哎呀,刚才那一丢我真是好疼呀,快来看看我的胳膊是不是受伤了?我真是生气,不过我还是不会把宝宝扔到一边儿,因为这地板太硬了,刚才还碰到了我的头,我现在都晕的起不来了。”

配音的时候,声音一定要不同寻常,尽量搞怪一些,配合着一些夸张的动作。

也许你还可以顺手捡起玩具箱里的小皮球,继续演:“是啊是啊,你看我都多少天没出来透透气了。我倒是挺想让宝宝扔一扔的,可他不喜欢我,只喜欢扔你。55555~”

这么一来,娃们早被你的“小剧场”吸引过去了,负面情绪消减了一大半。

但哄小娃开心并不是目的,待情绪平复后,千万别忘了告诉他们,刚才扔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无聊”而“扔东西”

比如坐在餐椅上吃东西,刚开始因为肚子比较饿,小娃们会吃的相对专注一些,一旦他们觉得饱了,或者进餐时间太长,他们会因为感觉无聊,而开始扔食物。

这时候,应该把宝宝们抱离餐椅,如果他们没有要求返回继续吃,就不再给他们提供食物。

还比如,他们会因为一直在玩某个游戏、某个玩具,而感到有些“没意思”,开始将玩具随处乱丢。

这时候,只要给他们换一个游戏就可以啦。如果刚才玩的是比较“静态”的,现在可以换一个“动态”的,比如蹦床、骑扭扭车、玩“木头人不许动”等游戏。

此外,可以多给孩子设计一些有关“扔”的小游戏,让他们在玩中释放“扔”的冲动。

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用脏衣篓做篮筐,玩“投篮”的游戏,比赛看谁的进球数最多;可以和他们玩“丢球”的游戏,虽然开始他们既扔不准也接不住,但这样的游戏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学习。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习惯而“扔东西”

对于成人来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更何况对于2、3岁这个自控力几乎为零的懵懂小娃呢?

有的孩子,会习惯性地将东西“随手一丢”。我们不可能希望用某种“灵丹妙药”让娃在短时间内改掉这样的习惯。

“打一顿”、“吼一通”这样的办法,也许能在当下见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这种习惯的“坏处”,而且一旦将“打骂”作为长久的管教方法,也会破坏亲子感情,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让孩子觉得将东西捡起来、收拾好这件事,很有趣。

比如每次潼潼将玩具丢的满地时,我会喊一句“来和妈妈比赛看谁捡的快啦!”,通常这个时候,妞的积极性都会瞬间提高,一边抢一边就把东西收拾好了,比我说十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要管用一万倍。

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乱扔东西的不便之处。利用每一次他因为乱丢,而找不到某件玩具的时候,或者被满地的玩具隔到脚、绊倒、滑倒的时候,和他们谈一谈乱丢到底有什么危害。

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一个2、3岁的孩子,每一次都能将所有的东西“物归原位”,但通过我们不断的示范、引导、提醒,我们依然可以期待一个在5、6岁时拥有好习惯的孩子。

总的来说,关于孩子扔东西这件事,我们既不能浇灭他们渴求探索的热情,也不能让他们仰仗着地心引力而为所欲为。

我们无需将它冠以道德的名义,比如“扔东西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乖孩子”。我们需要有将它看做一场“表演”的心态,配合着他们将这场戏演下去。在“演”中回应他们的好奇,在“演”中设定必要的界限。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孩子们终有一天能明白:

自由有宽广的包容性,也有规则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