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宏子朗读音频
音乐:Five Seasons-Ballad To Holy Mother 岑宁儿&卢凯彤-空隙
前几天带团子出去玩儿,发生了一件让我非常尴尬的事。我们常去的书店里,有一处专门给小朋友玩的小火车轨道,上面摆放着各种小火车。这天,有个比团子大一点的小哥哥正在轨道旁玩,他把四辆火车连在一起,推来推去不亦乐乎。团子远远地看到了,一路小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铛里个当之速从小哥哥手里抢下两辆小火车,自顾自跑到一边儿玩去了,留下我们一干众人在旁边目瞪口呆。
作为“肇事者”的家长,我第一个反应过来,赶紧上前劝说团子把火车还回去。团子玩得正嗨,当然不肯,而被抢了火车的小哥哥和他的妈妈正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们,让我感觉如芒刺在背,压力山大。我眼一闭心一横,从团子手中夺下小火车,还给了小哥哥。然而,团子的反应速度和行动能力超乎我想象,他一秒钟也没耽搁,立马伸手从小哥哥手里又把火车抢了回来。
事情发展到这份儿上,老母亲实在已经颜面扫地了。还好这时小哥哥的妈妈开始打圆场:“没关系的,那两辆车就给弟弟玩儿吧,我们还有呢。”我赶紧顺杆爬,感谢了小哥哥和他妈妈,由着团子享用自己的战利品了。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心中别别扭扭。我知道,“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当我有“费力不讨好”的感觉时,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不知道。
直到今天上午,我目睹了另外一位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这个疑问才得到了解答。上午我带着团子去参加一个亲子阅读活动,在场的十几个小朋友里,最小的一个是个七八个月大的女宝宝,在妈妈怀里待了没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开始烦躁、哭闹。
妈妈一开始是安抚:“宝宝你看,这个故事多有趣呀,哥哥姐姐们都听得可认真了。”孩子不买账,声音越来越大,妈妈忍不住批评起来:“宝宝不能这么大声,快坐好,不要打扰其他人。”
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个妈妈拼命想安抚孩子却不能的尴尬和焦虑,忽然觉得这个表情非常熟悉。当我想赶快解决团子抢玩具的纠纷时,脸上不也是这样的表情?我是不是也和这个妈妈一样,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怕他们觉得我没有尽到管教孩子的责任?
其实,想想我们在公共场合或在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的“管教”,有多少是真正为了教育孩子,又有多少是做给别人看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训斥他,是为了给他建立规则意识,还是为了堵住吃瓜群众的嘴?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我们强迫他分享,是为了培养他友爱的品质,还是为了向其他家长表明自己有素质、不自私、懂教育?我们真正在意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面子?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在她的《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提到,“自恋型妈妈”会对孩子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即使孩子长大后,仍然会觉得自己缺爱、不自信。而这类妈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己的面子比孩子的感受更加重要。她们最在意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与孩子的互动出发点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称职的好妈妈。
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点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恋”的倾向。这也非常可以理解,毕竟,口水能淹死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这个“熊孩子”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时代。我们鄙视批判别人家的“熊孩子”,更担心自家娃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家长”。因此,我们总想及时、有力地管教孩子,效果怎么样先不谈,当务之急是堵住悠悠之口。
遗憾的是,当我们为了面子去管教孩子时,就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轨,不仅当时当下的效果差强人意,长远看更是诸多弊端。
以我们在阅读活动上碰到的那个小女孩儿为例。在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育和批评后,她情绪完全失控,在妈妈怀里拼命挣扎、嚎啕大哭。最后,妈妈一脸恼怒地抱着她离开,在场其他人也颇为尴尬。
你说,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小小婴,能有什么无理要求?能让她难受的,无非就是饿了、渴了、困了、累了、烦了。如果妈妈能及时感知并满足她的需求,或者带她离开这个不适合她年龄的活动,这一场亲子冲突就完全可以避免。而当妈妈只顾及自己的面子,与孩子的感受完全脱节时,后果就只能是:越安抚,越反抗;越控制,越失控。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感受总是脱节的,做什么都是先考虑自己的面子,处处用规矩和要求来管教制约孩子,那不出意外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熊孩子”。是的,“熊孩子”不是因为父母给的爱和自由太多,恰恰相反,是爱和自由太少,限制和约束太多。
心理学家李雪指出:“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情商特别高。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人来疯’,侵扰别人。”
尹建莉老师也说:“一个孩子,如果他某方面没有匮乏感,就没有强烈的需求;如果他的心理不曾被压抑,就没有破坏欲和反抗欲。事实是,所有真正惹人生厌的‘熊孩子’都是被不断地错误评价、不断地过度管制的结果。”
而这些“熊孩子”之所以总是犯“熊”,最深层的心理原因就是对父母关注的渴望: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只顾自己的面子,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请你们看见我,请你们看见我。
再以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为例。很多家长会说:我教育孩子不光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我是真的为他好。不教给他友爱、分享、懂礼貌,由着他乱抢乱拿横冲直撞,以后他岂不是交不到朋友?
相信我,在这一点上的焦虑,我比谁都严重。我是一个非常不愿意跟别人起冲突的人,极少跟人产生争端。我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文明守礼,甚至暗暗希望他是“吃亏”的那一方,那样至少我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呀。但孩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天生知道你的弱点是什么,并且会以实际行动痛击你的弱点,逼你成长和改变。
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团子就来到了我身边。他是个非常勇猛的娃,维护自己的权利毫不含糊,别人抢了他的东西他一定要抢回来,如果是别人的东西嘛,嗯,他脑子里还没有“别人的”这个概念。所以可想而知,每次带他出门对我都是极大的考验,常常回家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老脸已经丢得不剩多少了。
所幸,这些年学的育儿知识让我知道:很多时候,我才是有问题的那个人,而我的孩子,他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一岁半小孩儿。正如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妈妈,他们欺负我——帮孩子解决社交难题》一书中所说,一两岁孩子的特点就是冲动又缺乏同理心,他们看待物品的所有权就是双重标准: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还好孩子不会一直这样冲动自私下去,他们会逐渐学会与人相处,并且形成对他人的同理心。这个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汤普森博士这样说:“关于分享真正的价值,其他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往往会以激烈的方式来教授这一课——把玩具抢回来、哭喊着叫妈妈来干预、大发雷霆,毁掉一个完美的游戏。大多数孩子会发现,专横和强势也许能让他们得到所有的玩具,但却让他们错失了建立友谊的机会。”
是的,不论是分享还是同伴相处,只要家长不因为自己的面子横加干涉,孩子通常都会自我调整和成长。他们会不断碰壁、不断学习,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唯我独尊,其他人也是有感受和需求的。同理心就这样形成了。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也与汤普森博士不谋而合。在与同伴相处问题上,尹老师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尹老师说:“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
所以,如果时光倒回到团子抢玩具的那天,我想,我会停下上前的脚步,收回准备干预的手,管住想要说教的嘴巴,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社交。这不仅仅是对团子的信任,更是对所有儿童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就像那位小哥哥,面对团子的强势,他或许会一笑了之,或许会把玩具抢回来,或许会向妈妈求助,又或许,他会用自己独特而巧妙的办法来扭转局面,这种儿童的智慧和赤诚,往往不是我们成人能够预知的。退后一步,不再把自己的“好心”强加给他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毫无思想、能力低下的弱者,这才是对他们人格真正的尊重。
想实现这样的“少干涉”、“不干涉”,除了先进的育儿理念给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做到“不要脸”。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面对家人朋友的质疑时,我们能做到“不要脸”吗?当面对其他家长的不满时,我们能做到“不要脸”吗?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和善意,那做“不要脸”的家长就会容易一些。现在,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极低,一有关于“熊孩子”的报道,所有人就会群起而攻之。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总是最简单的。只是,严苛和刻薄的环境只能催生焦虑和恐惧,不能孵化美好和善良,只有宽容和理解,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向善向好。
就像前两天我的一次经历。那天我带团子去镇上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层,内部有电梯,团子对电梯特别感兴趣,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就是不肯离开。我是有些为难的,虽然大部分时候有人共乘,不至于为了他一人运转,但毕竟有个小孩子跑进跑出,还是给一些人带来了不便。
但我们遇到的几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露出哪怕一丁点的不耐烦,所有人都亲切友好地对我们微笑,很多人蹲下来跟团子说话:“哇哦,你好喜欢电梯是不是,我也好喜欢,真希望能住在这里面!”“电梯好神奇呀,刚才开门看见的是鱼缸,现在开门怎么没有了?”还有人看出我的不安,主动宽慰我:“我女儿小时候也是在电梯里不肯出来,不用担心,他们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这就是个好奇的年龄,很美好,不是吗?”
那天,团子在电梯里里外外玩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最后一次从电梯里出来,满足地吁了口气,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我跟在他后面,看着他大踏步往前走的背影,心中无限感激那些保护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包容了一个妈妈的焦虑的好心人。我也相信,如果日后我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会把这份温暖和爱传递出去。
给出一点善意其实并不难。如果碰到一个焦虑的家长带着哭闹的孩子,给她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告诉她:我也经历过,不要担心,会好的。如果做不到,至少,我们可以不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她,少一分压力,就会多一份从容。
而当他人的压力加在我们身上时,适当的“不要脸”,会让我们更有力量跟随自己的内心。别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母狮子一样,保护孩子的感受,捍卫自己的信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抢玩具、交往
逐步过渡到学习、作业、辅导班上,
这些问题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孩子厌学,
您和身边的朋友有这样的困惑吗?
欢迎参加尹建莉团队的专业辅导,
学堂资深辅导员真情陪伴
28节核心课程
专业育儿测评
每日成长任务辅导
帮您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创建融洽有爱的家庭氛围,
培养身心健康优秀的孩子,
现在报名《28天作业训练营》,
可享暑期最后一次特惠价
1399元
作者&主播介绍
宏子,“尹建莉父母学堂”特约作者&主播,高中教师,家庭教育和蒙氏教育爱好者和研习者,家有男娃一枚,现居美国新泽西。坚信育儿即育己,坚持学习最优秀最先进的育儿理念,愿意将自己的育儿心得与更多人分享。
尹建莉
中国图书市场畅销奇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连续9年全国家教图书第一,影响1000万中国家庭。出版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从“小”读到“大”》。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