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不是“别人家的家长”
凭什么要求我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致父母
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的一些秒拍视频在微博流传,其中有一个初一女孩特别让人心疼……
这个特别惹人心疼的初一女孩叫袁璟颐。
她吐槽的是:妈妈总拿隔壁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
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正好就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
讽刺的是,这个妈妈最喜欢的别人家的孩子——“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接着好朋友的棒,上台继续诉说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
作为一个考试第一的学霸,她的父母却不断苛责:“你们班每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你看,有些父母总会抓住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不论多小的事情都能成为苛责的匕首。
文化课门门第一,但只要体育不及格。在“严格”的家长眼中,这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
从小到大,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道紧箍咒一样,和你如影随形。而你的努力和付出,注定追不上这个“别人家的孩子”。
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明天依旧继续,“别人家的孩子”就一定会闪耀在你的生命中,成为父母眼中你必须靠近的榜样。
1
爸妈真的喜欢别家的小孩么?
事实上,很多家长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对别人家的孩子爱不释手。
对别人家孩子的暗语,很多时候只是希望给孩子创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他们能感受到危机,并且见贤思齐焉地将别人家的“完美小孩”当作榜样,不断自省、提升自己。
就像上文中的袁璟颐妈妈一样,如此回应女儿的委屈:
大概意思就是:
- 平时和孩子说的问题都很客观;
- 否认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但是并不是只和孩子的“学霸女闺蜜”比较,而是和很多人比了;
- 比较让孩子从这些比较中学习到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对孩子而言,真的如此么?
2
这样的激励,是扎向心头的刀
“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的努力?”台上的袁璟颐一脸委屈,已近崩溃。
这一句是多少孩子的心声,但又有多少家长选择了视而不见。
对自家的孩子横眉冷眼、吹毛求疵,对别人家的孩子充满宽容和赞许,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
妈妈说:我觉得你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下你就容易飘。
女儿:我不适合激将法啊!你们总是打击我,我很痛苦啊。
是的,大部分家长理想中,能够给孩子带来的正向激励的比较,其实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样,一刀刀扎在孩子的心尖上,痛彻心扉。
家长自以为的向上比较,不但无法激发起孩子奋起直追的斗志,还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挫败。
在孩子内心深处悄悄种下自卑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频繁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中。
这颗自卑的种子,会慢慢在孩子心底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一棵难以撼动的苍参天大树,结出不自信,甚至嫉妒、仇恨的果子。
幸亏这对少女之间理解和接纳,互相鼓励和安慰,发现对方身上闪光的地方,化解彼此心中的不快,他们心里才没有被太多阴影覆盖。但其他的孩子呢?
这一句真诚的欣赏:“最善良大胆,是无可替代的。”让小姑娘被感动到,直接钻到学霸闺蜜怀里了。可见真正的理解和鼓励有多重要。
蔡康永在《给残酷世界的善意短信》中曾经写道:
“对家人有期许,但是最好别比较,比较多了彼此都学会了嫉妒和怨怼,毫无养分。”
将“别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己孩子成长的标尺,确实是一件是毫无营养的事情。
除了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损伤亲子关系,似乎别无益处。
即便是孩子为了迎合家长的期许,不断将自己变成家长期望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人生也不一定会比所谓的“熊孩子”、“笨孩子”顺利太多。
3
如何避免被“别人家的孩子”误伤?
1、给孩子正能量满满的心理暗示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随机抽选了一批孩子,之后,用赞许的口吻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学校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
8个月后进行复试。所有名单上的学生,都取得了十足进步,并且性格开朗、充满自信心和求知欲。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天赋相当,随机抽取的学生,只因老师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期望和赞许,就变成了比别人更优秀的孩子。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2、承认差异,尊重孩子个性
世上没有完美小孩,但是每个孩子都是最美好的个体。
我们不否认让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真正缩小差异的不是比较,而是家长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与其在比较中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不如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电影《阿甘正传》有一段经典对白,当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
阿甘说“难道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
没有任何一种人生比另一种人生精彩,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人生孤本。
3、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被喜欢”
除了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亲子教育中让孩子感受到“被喜欢”。
心理学教授米奇·普林斯汀记录了一项研究:
1987年,心理学家对205个孩子展开了长达10年的跟踪实验,通过实验分析什么特质能给生活带来好运,最终研究结果是“被喜欢”。
被喜欢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
父母如果能给孩子多一些赞许和关爱,让孩子感受到“被喜欢”,那么他今后的人生都会充满好运。
要想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首先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家长”。
现在开始,放弃盲目的攀比,蹲下来抱抱他、亲亲他,告诉他:你爱他,只因为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而非他的成绩和讨好。
聪明的家长会成为孩子的伯乐,而非孩子人生的点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