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泓
图片:아들에게 가는 길
1
前段时间,暑假刚开始,对门邻居芳的孩子亮亮离家出走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搜索,警察在离城30公里的乡下一处小树林里找到了亮亮。
不到10岁的亮亮不吃不喝,整整走了一天一夜,几近虚脱。
亮亮拽着我:阿姨,我真不想活了。从小到大,我妈没有对我说过一句好话,即使我考第一名,我妈也不满意,说比别的学校第一名还差多少,这次考第三名,她就说我这辈子完了……
芳在旁边抹着泪:妈妈再也不这么说你了。
亮亮哭着说:妈,我是不是废物啊,要不然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你的要求,我想死,你就再生一个聪明的弟弟妹妹吧。
芳大哭:傻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啊。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伤痕至少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深埋在心理,长久不能愈合。
那些脱口而出的差评,像一把钝刀,磨去爱与温暖,那父母子女之爱,多了寒冷与伤害。
2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父母的肯定与鼓励,是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但那些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会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在他们心里有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他们的快乐,也吞噬孩子的快乐。
对孩子一贯打压,让孩子陷入不自信、自卑的漩涡里,自我的价值永远都在他人的评价里,即使在成人之后,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找到自己。
娱乐圈里的才女徐静蕾,既会演戏,又会拍电影,还能写书,写的一手好字,甚至创作了“方正静蕾简体”,是他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
曾有人问她:你这么优秀,小时候父亲会夸你吗?
徐静蕾毫不犹豫地回答“从来没有”。
父亲的苛刻与严厉,让她内心里的自卑情节根深蒂固,总觉得“你不行,你差远了。”
即使拍完《将爱情进行到底》,她红遍全国后,但她依然没有成就感,因为找不到自己,一直到她执起导筒,做了导演后,才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自信。
徐父的打击教育,正如《少年说》首播中的袁璟颐的妈妈,都是实行打压、教训、否定: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很多父母不敢轻易肯定和夸奖孩子,仅仅是因为“骄傲使人退步”。
但孩子在父母经年累月的打击、声声句句的差评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自信,甚至抑郁成疾,酿成悲剧。
前段时间网上曾流传一则新闻:博士女儿因为母亲的一句话选择跳楼自杀。
妈妈是一名艺术家,去美国看望正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时,因一些矛盾与女儿发生了争执。
面对母亲不满的情绪,女儿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妈妈回了一句:“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妈妈话音未落,女儿就跳下了阳台,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
有时候,我们否定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当下,而是否定了孩子的一生。
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我们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作品,其实是在于我们自己。
1、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让孩子获得自信
看7月9日的《少年说》时,被一对母女赚了眼泪。
乖萌的女儿站在高高的勇气台上,对着台下喊:妈妈,你当模特的梦想,就由我来帮你实现吧。
妈妈边拂去落在脸庞上的泪,边说:宝贝,无论你以后成为怎样的知名的设计师,还是成为像小草一样普通的人,你都是妈妈最完美的作品。妈妈爱你。
站在台上的女儿满足地回应:我爱你,妈妈。
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如此,它会让孩子明白: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孩子的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唯独在这样完全的爱与接纳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爱他就要接纳他,无论是闪光的钻石还是普通的小草,都是我们最完美最骄傲的作品。
唯独得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孩子才会带着无畏的勇气,自信满满地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2、父母与孩子,永远都是原件与复印件
董卿初为人母后,一度有些迷茫,在工作与情感中陷入两难。
好朋友告诉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她。
她说:我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会对你有爱也有尊敬,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
当我们在前面努力前行的时候,孩子总是会在后面跟随。
3、 正确的赞赏胜过无谓的夸奖
昨天朋友聚餐,看到邻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漂亮的大厅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把花瓶里的花揪出来,一片一片扯下来;
一会儿把墙上的装饰画晃得“咣当咣当”响;要不就是一桌一桌地看过去,偶尔还点评几乎:这个真难吃什么的……
一直到看到有自己喜欢吃的菜上来后,才坐在位置上,把那盘菜端到身边吃起来,而他的母亲夸他:宝贝,你能坐下来吃饭,真的很棒。
我和朋友们面面相觑:别说是在公共场合,就是在家里,也应该坐着吃饭啊,这需要表扬吗?
不做孩子的差评师,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孩子一味的夸奖。
夸奖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习得才能让孩子得以正确的成长。
真实具体的赞赏
马伊琍曾晒出一张照片,她戴着一顶可爱的纸帽,长长的睫毛极其吸引眼球。
她称赞这是女儿爱马的杰作:姐姐给我做的帽子很配我的发型,她取的角度也捕捉到了我天生的长睫毛。
她肯定了爱马的付出:做的帽子、取的角度。
她赞赏并积极回应爱马:很配我的发型、捕捉了我的长睫毛。
唯独在这样的赞赏中,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肯定他的价值,更加激发他的内动力,促使他能进一步的成长。
不同时期不同的赞赏
孩子并不是一下子长大,而是慢慢地成长。
在不经意中,他就长成大人的模样。
小鱼儿在一年级时,我如果表扬他:宝贝今天把地拖得真干净,今天对阿姨真有礼貌……他会乐半天。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对这些话无动于衷。我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挖掘新的赞赏:
宝贝今天能独立接待客人,把他们安排的很妥当……
宝贝能懂得一个人在家,不马上给人开门,这样做很安全……
学龄前的孩子,一句简单的夸奖,就能让他们心生满足;而学龄后的孩子,则需要更具体合理的夸奖,这将让他能不再恐惧失败,敢于挑战,勇敢面对生活。
4
曾有一次,小鱼儿考砸了,他对我说:妈妈,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也爱面子,我也希望自己是最棒的。
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是柔软而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努力的瞬间、每一个进步,都能让父母看见,都能得到父母的赞赏。
愿我们能放下了对孩子的“苛求”,用一颗智慧的眼、宽容的心去寻找、去发现孩子的身上的闪光点,那将是照耀他们一生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