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知错不改”?也谈谈同理心的培养

作者:萌芽研究所BUD 08-18阅读:748次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怎么教孩子“学会道歉”的文章,收到了几个妈妈相似的反馈,很多时候孩子玩着玩着就喜欢打一下别人,即使告诉孩子这样别人会痛,孩子似乎也无法真正的听进心里去,就算当下说了对不起,下一次事情还是照样发生,比如下面这个妈妈就为此很困扰: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孩子能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改正”,更是孩子“同理心”还不够成熟的一种体现,孩子没有办法对他人的状态感同身受,无法体会到“被打的一方”有着怎样的心情,所以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真正的改变。

很多父母纠结于当下就要“纠正孩子行为”,但其实对孩子“同理心”的培育才是症结所在,这是回归本质解决问题,也是需要长期渗透的事情。

在「优陪会员计划」社会能力的理论课中,有一节我专门和大家分享了同理心的要素、误区,以及通过案例讲述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用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今天想把这节课的笔记要点分享给大家,看这篇文章,需要拿好纸和笔,和我一起做几道测试题。正式的视频课程时长是25分钟,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加入我们的「优陪会员计划」直接观看。

01

第一部分:同理心的关键要素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这些词都像有着温度一样,予人温暖,同理心也如此。同理心是理解和响应他人经验的综合能力,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客观地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并传达给对方的沟通交流的方式。

下面大家可以一起做两个测试题来理解同理心的深层含义。

◇ “同理”和“同情”是一回事吗?

问题1:你带孩子去外面玩,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哭,自己也哭了起来,请问这是一种?

A:同理心 B:同情心

问题的答案是A,当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难过哭泣时,自己也哭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同理心的一种体现。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有区别的。同情和同理并不是对立的两端,他们血缘关系上是近亲;同理心其实是同情心和同情行为的前奏,他们彼此是一体的;同情是一个结果和现象,同理是内涵和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心底双向的交流。(戳这里-->我不忍心让孩子不善良)

△ 同理心产生联结,同情心却使我们失去联结

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同情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别人,但实际上,他人却感觉不到我们的那份理解和接纳,可能觉得我们在居高临下地施舍,这些也许不是我们的初衷,但却会让彼此之间的产生误会。(戳文章了解怎么站在孩子角度有效沟通:孩子总是不听话?也许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表达)

◇ 在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是讲道理还是谈感情?

问题2:家里多了一个小婴儿要照顾,全家人都忙前忙后的,这时候大儿子也主动要照顾婴儿,但没把握好力度,手“啪”的一声打在了小婴儿的脸上,两个孩子都大哭起来。这时候,你会说:

A: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要注意一点力度哦,弟弟还小,容不得半点马虎。

B:妈妈看到你其实很想照顾好弟弟,但你现在还不太会,你以后掌握了再来照顾弟弟吧,不急啊。

C:看到弟弟哭你也吓到了对吗?妈妈看到了你很想照顾好弟弟,你也没想过会不小心打到弟弟的。

当孩子做出了不好的行为,我们自然是需要引导的,但有时候讲道理失效,问题就出在了我们给孩子引入道理的节奏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和孩子同理行为进行认定:

“你也没想到会不小心打到弟弟”

“你也吓到了”

“我看到了你很想照顾孩子”。

这几句简单的话背后,其实就是在肯定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进行同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进行的,他们需要先“看到他人”,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最后才会”采取行动“试图帮助他人。

所以不管孩子当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需要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持续观察孩子善意的行为,再引导孩子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戳文章了解具体方法:连话都说不清的小宝宝,高情商培养的关键在这里)

如果孩子做错了,每次最先接收到的就是指责和批评,反而会很难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即使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讨好父母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说过的事情,孩子还会一次次的做错的原因。

02

第二部分: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同理心?

孩子早期的道德观的形成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发展规律,道德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强化和模仿形成的。

孩子会观察并仿效我们的好行为来学会道德行为,比如分享、助人或安慰一个不愉快的游戏伙伴等。

一旦孩子通过社会模仿感知并且接受了这些亲善行为的合理性,孩子会更愿意关注、并接受亲社会行为。(戳文章了解孩子的学习路径:拉开学习差距的内驱力,为什么培养起来那么难?)

下面也分享下如何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 第一阶段:你需要在生活中逐步扩展孩子的认知范畴,让孩子逐渐明白,原来这个世界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的事物、其他的人、其他的关系存在。(戳文章了解情感缺失型的人是怎样的:我知道你爱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 第二阶段:你可以从事实、想法、感受、如何做,这4个方向引导孩子思考,从孩子2岁半就可以做起来了。(戳文章了解具体的方法:这套“读心术”,每一个爸妈都需要了解)

事实: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想法: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么想的?”

感受:第三个问题是“你有什么感觉?”

如何做:第四个问题是“你准备怎么做?”

◇ 第三阶段:等孩子再长大了一点,快3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注意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戳文章了解怎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如何教孩子认识自我?从这份活动清单开始)

03

游戏推荐:同理心培养的亲子活动

◇ 游戏一:《情绪游戏:站在哪一边》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跳脱自我中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我们猜测的和别人的想法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 游戏二:《联合游戏:一起玩圈圈》

△ 点击可免费观看游戏1和游戏2完整视频

游戏目的: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平等交往中,感受他人理解他人,产生更多协商与合作,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前两天看到一个有关“同理心”的TED视频,讲者是哈佛医学院精神学科的教授,她一直在研究移情与关系科学(Empathy & Relational Science Program),她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坐飞机的一次经历让我特别动容。

有次她坐的飞机刚起飞,大家都开始准备休息、或者看书的时候,有个小婴儿突然地哭闹起来,打破了机舱的安静氛围,这个场景大家是不是都经历过(捂脸)。

她说,在飞机上看到过人们各种各样的反应,有的给小baby的父母投去同情的目光,有的人显得很不耐烦,如果孩子继续哭下去,估计就有人站起来发脾气了。

但唯独那一次,她碰到一个3岁的小男孩,做出了她意料之外的举动,让她对研究人类的“同理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那个小男孩从自己的座位上爬下来,蹒跚地走到小婴儿的旁边,把自己的奶嘴递给了对方。她说:

这样的“被看见,被听见,和需求得到回应”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所希望的吗?

而这,就是同理心的本质。

就像文章一开始那个妈妈的困扰,如果我们希望让孩子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帮助孩子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有平和地接纳差异,孩子才会去除自我中心主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对方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到孩子将心比心的细节渗透,比如和孩子讨论爸爸妈妈喜欢什么,自己喜欢什么?和小伙伴准备他们喜欢的小礼物等等,都能帮助孩子养成观察他人喜好、接纳差异、从他人角度思考的习惯。

萌芽的话

昨晚在杭州举行了一场交流会,今天在上海还有一场线下活动,是关于孩子的情商启蒙的,晚点再和大家分享小花絮~下周我还会去到深圳呢,深圳的朋友们有约的么?

如果想参加我们的答疑&线下活动,可以直接添加我的小助手小凤(微信号:mengyazhibo),如果已经是优陪会员了,直接私信联系小苗就好。

我一直喜欢尝试新的挑战,包括优陪会员计划里的产品设计,和现在的线上/线下的工作坊等,但不管尝试什么,核心还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一起高效地学习到实用的东西。

我时常觉得关注咱萌芽的粉丝都是学习型的父母,每一次文章背后仔细品大家的留言,都特别让我有很多的启发。这周的道歉文章大家的留言都很思辨,比如这些留言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独立和放手之间的度在哪里。

关于独立和放手,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我先卖个关子,这次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我再来写这个文章啊~刚好借今天的利他行为和同理心的内容,大家可以一起结合起来运用。

所以留言和我一起讨论吧,我会选3个送礼物哒,名单会在下周一(8.20)公布~

◆ ◆ ◆ ◆ ◆

这周小芽启萌积分商城上新书了,订阅了「优陪会员计划」的朋友,可用小芽币兑换绘本(由出版社直接寄出),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分别获得凯迪克大奖日本国际儿童图书奖,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雾里捉迷藏》《请不要生气》两册经典绘本。

兑换方式:1.进入「小芽启蒙·优陪会员计划」

周末愉快,我们明天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