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涵涵妈
第一次,听别人叫我“涵涵妈”的时候,我的脸都红了。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并且很怀念那个曾经在职场奋斗的自己。
可是后来,我渐渐明白,涵涵妈不过就像“小冯”一样,只是代表我在某一个阶段的称号,只要自我在心中,别人叫你什么,那只是个代号而已。
有人说,女人当妈后,都没有自我了。
比如曾经的我,在涵涵刚出生时,看了孩子在婴儿床上被捂导致窒息的新闻,不顾剖腹产后的体虚无力,晚上定了半个小时一次的闹钟,闹钟一响就赶紧看看孩子被捂住了没,再试试鼻息好着没。
当妈的头一年,孩子有个头疼脑热,都恨不得化身儿科医生,整夜搂着她,祈祷她赶紧好起来,一遍遍地量体温,费尽心力地物理降温。
当妈后的前三年,我还一直为,没能给涵涵纯母乳而耿耿于怀,总是想着如果当初不那么爱生气,如果当初坚持让她多吸,会不会就能纯母乳?好想时光能够倒流,回去再试一次啊。
她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坐立不安,几乎什么都没做,就盯着幼儿园群里老师发的照片和视频了,如果能够在那小小的照片或者视频中发现涵涵的身影,我都仿佛能够听到自己的心从嗓子眼掉到肚子里的声音。
当妈听的最多的歌是儿歌,看的最多的电影,是儿童片。
这些似乎都是我失去自我的证据。
直到最近带涵涵去了一次青海,当列车奔驰在茫茫青藏高原时,在那广阔的天地里,我才想明白,原来我的自我一直都在。
转变的只是不同时期,多了不同的角色。而在每一个阶段,每一种多重身份角色里,都有着不同的轻重缓急。
比如在孩子三岁前,因为家里老人不方便照顾孩子,你可能要成为全职妈妈;或者白天上班,晚上依然要照顾孩子,那留给自我的时间就会很少。
但当孩子上了幼儿园,你留给自我的时间又会多起来。
所以,仔细想来,咱们的自我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失去的,反而生命中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能够成为我们塑造不同自我的工具。
就如同,这次我一个人带涵涵去青海,家里的老人是反对的,作为女人,她们深知带孩子的辛苦,更别说一个人带孩子去大西北了。
其实,我在去之前,也是很忐忑的,就像我的婆婆妈妈们一样,对未知世界内心存在着恐惧。
但我知道,只是恐惧解决不了问题,我得去面对。
那段时间要准备旅行期间的文章,要准备带娃去旅行的东西,还要在工作之余,晚上娃睡觉之后,赶紧查看攻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最终当出发之日来临时,背起行囊,拉上孩子的小手,我们一起出发了。
一直担心的高原反应,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我们娘俩的衣服等也都准备的很妥当,最终行程完满结束,孩子和我也都突破了自我,可谓皆大欢喜。
所以你看,当你在纠结带不带孩子一起去旅行,带上孩子会不会玩不好,会不会没有自我时,倒不如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孩子和自己都能玩得尽兴,玩得痛快。
当然,每次带娃旅行,我们最大的感触是,下次再也不要带她出去了。
可是没过多久,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背起行囊,拉上孩子,最终又会有果然带娃出去好累的收获。
可是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你会发现,一起出去真的很有意思。
孩子小时候,她的关注点可能是地上的蚂蚁,海边的沙子,似乎没有看到我们眼中那些美景。
但5岁之后,他们不仅会欣赏美景,而且会广泛联系了,比如涵涵看到青海湖里的岩石,会问我“妈妈,这是不是沉积岩?”;看到牛羊满坡跑,她会不自觉地吟诵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且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的适应能力、耐力、毅力都会成为你们旅途愉快的支撑,最终你会爱上带娃一起去旅行。
曾经那些不知何时是个头的苦难,最终都会被我们渐渐遗忘;曾经那些差点打败我们的艰难,回过头来发现不过如此;曾经你以为失去的自我,其实一直都在。
只是每个时期,她有着不同的形态。
我的初中同学,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每天活的热气腾腾,翻开她的朋友圈,你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
虽说她全职在家带娃,虽说她每天不是在做饭,就是在照顾孩子。但我依然觉得她没有失去自我。
比如她会抽时间去做做美容,会在孩子睡着后,如饥似渴地汲取育儿知识。并且把孩子的生活、早教、学习等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能够做到的吗?
“自我”,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就希望能够在职场上实现自己;有的人就是喜欢做好妈妈,做好妻子。
我们不是别人,也没有别人的背景和经历,不好用自己内心自我的标准去评判别人。
当然也不必因为别人说你失去了自我,就耿耿于怀,徒增烦恼。
××妈只是个代号,自我从来都在我们心中,而不是别人的口中。
你是对的,你的世界就是对的。坚持你所坚持的,改变你能改变的,保持我们应该保持的,当两种角色不可同步完美时,只要不留遗憾就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专注儿童心理和亲子阅读。爱看书爱研究的妈妈。推崇接地气儿的育儿理念,分享最实用的育儿方法。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让更多妈妈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