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慢
金宝贝专家团特邀专家
儿童阅读、亲子教育专家
绘本慢课堂创办人
情绪发展是社交力的基础
幼儿的社交能力是基于社会化发展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是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金宝贝的Sweet概括为三个角度“社交发展、情绪和情感发展、快乐力” 是贴切的,就我个人的意见来说,其中的“情绪和情感发展”更需要关注,3岁前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水平为未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
婴幼儿自我意识萌发前都是“被动社交”,16个月左右产生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能力,接着能意识到别人在叫自己,也就开始了社交能力的发展。
此时,孩子要多练习表达自我,告诉这个社会“我来啦”、“我在呢”!
同样在18月左右,婴幼儿的分离焦虑达到一个高峰,这对于因“母子一体化”而安全感十足的他们是个挑战,“情绪化”就此展开。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应,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明确的、明显的社交信号功能。
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
在家中,由于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特定交流方式,孩子的需求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接受,而在社会场合下,交流会打折扣。
比如,我七月初我去外地讲学,在高铁上看到两个玩得很合拍、不到2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突然爆发,尖叫、推搡,原因是他的妈妈抱了另外的孩子——这是孩子嫉妒情绪的典型表现。
如果,大人的角度不对,认为他的社交能力不足,甚至是指责他“小气”,甚至用不同的事情给孩子施加压力:“你不是很喜欢妹妹吗?你刚才不是还给她吃饼干了?”这样的言行反倒会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
我们要理解1.5岁-3岁之间孩子的自我中心,以及情绪管理的能力还比较弱。
而且,他们的情绪诱因还是以生理需求是否满足为主,3岁后,才以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为主。
婴幼儿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3岁后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并学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
因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交往等行为中发展处平等、协商、合作、分享的行为,发展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控制,进而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社交
1岁多的孩子会对其他哭泣难过的人(不分大小)拥抱、轻抚来进行安慰,这是他们从妈妈那里学会的。
父母类似的理解和接纳的行为持续时间越长久,孩子同样的“亲社会行为”就越习以为常,并持续发展成为关爱他人的行为与表现。
反之,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得不到大人及时的响应和安抚,他们会更加提高表达强度,也为未来的“攻击性行为”积攒负能量,以打、踢、咬、拍、嚷嚷、哭叫、骂人、抢夺、损毁等行为来表达。
婴幼儿早期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受“情绪和情感发展”的影响巨大,而1-3岁婴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又与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示范教育关系重大。
父母与他人交往的行为,为婴幼儿提供榜样和经验,是婴幼儿最初的模仿对象,通过模仿父母,他们理解周围的人,探索周围的社会,分享周围人的行为状态,在模仿代养人的态度、行为的过程中,婴幼儿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开始寻找“自我”。
所以,1-3岁这个时期的交往行为带有很强的模仿性。
因为其“模仿性”,同时他们处于口语尚不完备的前语言阶段,还不具备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接受父母的言语教育,他们较多地是通过成人的感情、声调、姿态和表情辨别是非、对错,因而具备较强的“不确定性”,易受成人影响,特别是受父母态度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说,婴幼儿的社交力与父母的社交力成正比。
发展婴幼儿的社交能力,除了父母的良好示范外,游戏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婴幼儿容易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玩具对婴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伴间的交往往往是从被同伴的玩具吸引开始的。
我的儿子经常被别的父母夸他“好懂事”、“会关心人”之类,除了他有一个妹妹的促进外,在他3岁前,我们邻近的几个家庭组成了一个“社交圈子”,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生活,其中的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提升了各自的社交力。
建议各位也可以为孩子们多找到一些“青梅竹马”,当然,金宝贝本身也提供了这样一个孩子们的“社交场所”。
亲子共读促进社交力发展
亲子共读
本身就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锻炼。
一份爱的承诺书:
《没事,你掉下来我会接住你》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养育的核心之一。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更平衡、更强大,才能自在地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也会有较强的社交力。
《没事,你掉下来我会接住你》以温柔简洁的文字探讨了“爱和安全感”这一主题。
首尾呼应的设计凸显出一条结实的“保护链”,让孩子获得“每个人都在被守护”的确信,从而产生强大的安全感。
角度丰富、极具表现力的插图展现了海面从平静到波涛起伏、再到平静的多样景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随着节奏逐渐回归舒缓,听故事的孩子也会平静下来,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进入梦乡。
一个社交工具:《会飞的抱抱》
小猪阿文突发奇想,想送一个“很大的抱抱”作为特别的生日礼物送给千里之外的奶奶。
他和妈妈来到邮局,告诉工作人员倪先生说:“我要寄一个大大的拥抱给我的奶奶”,在妈妈帮助阿文写完奶奶家的地址后,小猪阿文给了倪先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嘱咐说:“你把抱抱给邮差的时候,就要像这个抱抱一样大哦!”
然后,借着“抱抱”这份特殊邮件的传递,每个环节的邮差都拥抱了彼此。
终于当“抱抱”寄到了奶奶家,奶奶很高兴,决定让邮差再寄一份特殊的礼物给阿文,这个同样特殊的礼物会是什么呢?
《会飞的抱抱》利用“邮寄拥抱”的过程,把人们遗忘已久的人情味,一个一个重拾回来——拥抱就是非常有效的社交行为。
一堂父母示范课:《咬人大王布奇奇》
同伴交往中常遇到这样的事:不喜欢某人怎么办?
布奇奇就是这样一个“讨厌的家伙”,还要来“我”家,这可怎么办?
共读本书可以引导孩子独自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解决矛盾的社交能力。
故事中“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第一次听到女儿“不爱跟布奇奇玩”的抱怨时,妈妈回答“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
生活中,孩子们的打闹时有发生,很多时候孩子们可以自己化解,并不需要大人太多的介入。
也许妈妈正是抱有这种思想,以为“我”不过是与布奇奇发生了一点小摩擦。
在得知布奇奇要到“我家”来住时,“我”再一次大喊表示抗议,妈妈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坐下来耐心地与“我”交谈。
这时的妈妈也并没有被激动的情绪冲昏头脑,去教孩子该如何报复,而是以关切和理解的姿态进一步引导女儿:“去告诉布奇奇,你不想玩那个游戏”。
很平和的一句话,却是在鼓励女儿要学会向布奇奇说“不”,要学会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朋友:
《第一次和朋友去野餐》《小白找朋友》
☟ 点击关键词亦可查看 ☟
咬人/ 撒谎/ 哭闹/ 怕生/ 打人/ 磨蹭/ 受挫/ 挑食/ 二胎/ 不听话/ 说话晚/ 发脾气/ 攻击性/ 高敏感/ 效能感/ 自控力/ 社交焦虑/ 感官发育/ 认知发展/ 被抢玩具/ 分离焦虑/ 糟糕的两岁/ 高需求宝宝/ 对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