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玩具的孩子,同样让人心疼

作者:稚趣家 08-22阅读:3847次


1

闺蜜素素突然说,下学期想给儿子换个幼儿园。

我们都奇怪:你是为了孩子将来读小学?不是的话为什么好端端要换呢。

细问之下才知道,最近她儿子因为“抢”秋千,把一个同学推倒了,小姑娘膝盖擦破了皮,哭得很伤心。

素素买了东西上门道歉,女孩妈妈黑着脸抱怨:“你儿子太霸道,其他家长都说是个惹祸精。”

其实,素素为了儿子“抢”玩具这个事没少道歉,也没少打骂孩子,但儿子还是改不过来,为此老师找她谈过很多次,其他小朋友也隐隐约约排斥儿子。

有次去接孩子放学,素素远远看到儿子要去牵另一个小朋友的手,却被孩子奶奶喝住。儿子杵在那里一动不动,看到这一幕,作为妈妈,素素觉得针从心过。

“你们说,换个新环境会不会好些?”


素素跟儿子谈这事,没想到孩子立马摇头说:“我才不呢,我喜欢和谁谁谁一起玩。”儿子几乎把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说了一遍。

虽然他爱“抢”玩具,但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和他人连接的渴望。

“抢”这一举动在大人看来,是非常恶劣的,但在一个孩子心里,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

反倒是,因为“抢”而被小朋友疏远,被老师厌烦,被父母打骂,很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

2

儿童心理学上指出,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物权意识”,言语上就是“我的什么”,动作上就是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甚至伴有攻击行为。而一旦过了4、5岁,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他的”,慢慢在“我”的基础建立界限感,对“抢”有一份正确的初步认知。

所以,“抢”玩具并不能代表孩子天性霸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及家庭环境发出“信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强势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的社交能力变得极端化。

素素的儿子就是这样。有次孩子出门玩要带玩具枪,因为怕他伤到其他人,父母就不允许他带,可孩子一言不发地握着枪不放,他爸一把夺过枪,直接扔地上,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吼道:“闭嘴,不然就在家呆着!”

在这样的强势沟通里,只有控制和服从,孩子是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需要,父母也不会和他进行交流。那么,与其他人相处时,孩子也会用霸道的行为来交流,比如“抢”玩具。


② 偏激的“教育理念”会助长孩子的“争抢”行为。

很多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人打你,就打回去,想要什么,就赶紧抢过来,哭有什么用。”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认为“抢到就是赢家”。其实,这才是“争抢”行为中最难改变的,因为理念一旦植入到信念里,改变是非常痛苦的,更何况还是个没有太多自控力的孩子?


③ 内心负面情绪多的孩子会通过极端行为来发泄。

我表哥家的孩子林林,“抢”东西也是很出名。

有次,林林想要吃火腿肠,爸爸不同意就开始吼,妈妈则开始唠叨他一上午吃了几根。只见林林双手握拳,闭着眼,咬着牙,还跺脚,嗷嗷嗷地喊着哭,完全就听不进任何的话。

孩子只是想吃东西,而爸妈却一个指责,一个唠叨,孩子心里就会有愤怒、失望、难过等情绪。但是他却只能通过这些诸如握拳、咬牙、跺脚等外在形式发泄。一个孩子跟自己爸妈都说不出来,跟其他人相处时,也只能争抢。

表姐家的孩子萌萌就恰恰相反。

她要喝饮料,爸妈不同意的时候,孩子不哭不闹,跑到妈妈跟前,吻了妈妈一下,接着说:“宝宝只舔一口,妈妈可以吗?”

你看,同样是两个5岁的孩子,一个会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办法,一个就只能发泄情绪,这就是“社交力”的雏形。

那些没达成目标的挫败感和心里说不出的情绪总在某些时间,以不怎么好的方式发泄出来,也就是常说的“偏差行为”。


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争抢”除了让孩子很难有一个理想的社交关系,也很有可能成为更争强好胜者攻击的对象。


3

对于“抢玩具”的孩子,很多时候,

我们看得到他强势,却很少知道他一直被强势包围;

看到他不会讲理,却很少知道根本没有人教他怎样讲理;

看到他外在很强,却很少知道他内心的脆弱无力;

看到他太情绪化,却很少知道他的内心压抑着说不出的情绪。

毕竟,他也还是个孩子。


人格心理学上也表示,12岁以前,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还是有机会的,真正的不可逆开始于青春期,因为那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同伴。

所以,如果孩子有“争抢行为”,不如让我们从父母做起,放下那么多的“强势”,多允许和鼓励孩子表达。放下瞬间改变的期待,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陪伴,去为TA打造一个有爱而温暖的家庭氛围。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说:“如果孩子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可见,孩子的好习惯永远不是管教出来的。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关怀。

与其评判和指责,不如去爱和引导。

4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无条件接纳、重视,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肯定、赞美和认同,用自身来示范,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被激活,他就有能活的快乐和自在。”

——资深亲子导师林文采


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最重要的人,他们行为习惯都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学习到,然后在和同伴的互动中应用和完善,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争抢”行为,父母才是最能帮助到他的人。


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评判,无条件接纳他现在的样子。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变成怎样,作为父母,都是不能全身而退的。只有无条件接纳了他,他才有可能和你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一个3岁的孩子就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只有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才有机会知道他为什么去“争抢”。


其次,温和而坚持地告诉他错误的地方,并示范还可以怎么做。

如果孩子偶尔出现“争抢”行为,那父母稍加引导是可以的。怕的是有些孩子“争抢”已习以为常,越是这样,越需要时间和坚持。

可以每当他出现类似行为时,无论跟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态度很好且坚定地告诉他,这样是错误的,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最后,多和他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体验到“分享”的美好感受。

犹太人会让孩子舔抹蜂蜜的书,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甜”的感觉,因为孩子是对感觉特别敏感的群体。

所以,我们在游戏中让他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的”,在互动中邀请他分享,一旦他做到一点点,就及时做一些他会开心的事,让孩子将分享和快乐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