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怕的?”引导娃大胆,千万别说这句话!

作者:涵妈育儿 08-23阅读:1173次


我们家孩子一岁多时,我带他去附近的早教中心玩。碰到一个19个月大的小女孩,小女孩胖嘟嘟的,很活泼,见人就打招呼,很热情地喊我阿姨,让我们跟她一起玩玩具。

我的内心是有点崩溃的,因为我们家孩子的情况跟她恰好相反。虽然快一岁半了,基本上不跟不熟悉的孩子玩,如果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在玩滑梯,虽然他很想玩,也会远远地看着,不靠近。见到陌生人不会打招呼,会赶紧躲到我身后。

记得孩子当时在早教课上,学了一个手指歌,事先排练得很好,等到圣诞节那天正式表演时,他完全乱了节奏,只知道盯着旁边的观众看,而跟他一起表演的小朋友,完成度就很高。早教中心有位菲律宾男老师,面容和善,但每次他一靠近孩子,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就会哭起来。

这让我一直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对于我们家这种腼腆型,或者说是慢热型、观察型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1

宝宝之所以胆小,有这些原因

在分享引导胆小宝宝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宝宝胆小,可能存在的几个原因:

1.遗传因素?

No!内向型的父母一样可以培养出外向的孩子

我跟孩子爸爸都是内向型的人,不那么外向大方,他或许在潜意识里受到了我们的一些影响,虽然我们并不觉得内向是一个问题。畅销书作家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指出,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内向不是缺陷,内向者一样有天赋,能取得成就。如果给内向者自由让他们做自己,他们一样做得很好。

但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按上一个胆小内向的标签是不合适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环境、年龄的增长,接受的教育等慢慢改变,内向型的父母一样可以培养出外向的孩子。我们首要的是接受孩子的个性气质,个性没有好坏之分。

2.父母约束太多?

很有可能!

如果家人对孩子限制约束太多,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怯懦。

我们小区就有家长给孩子限定活动范围,只在小区里玩,不让孩子到过天桥就能到的对面小区,不让孩子跑,孩子玩沙嫌脏……对孩子保护太细,让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有些畏缩。

3.自我防御的需求?

嗯,大人也是这样哦!

另一方面,胆怯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想想我们成年人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常常都会有些无所适从。到一个新单位上班,也总要花上一段时间来熟悉环境,去别的国家旅游,很难开口用自己不流利的外语问路,宁肯借助google地图。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有胆怯心理,再正常不过了。

周边的环境是否安全,成年人可以凭借经验判断,孩子做不到。对孩子来说,陌生人和不熟悉的环境充满了不安全感。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不让陌生人抱,这正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如果孩子毫无顾忌,才更危险。胆小也是一种防御。

我们可以从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了解宝宝“胆小”的原因,只要加以引导,孩子即便是内向的,他们在待人处事上也可以变得“落落大方”。

2

宝宝胆小,我们可以这样做

我们家孩子现在四岁多了,虽然并没有变得开朗外向,但是遇见熟悉的老师同学会打招呼,在游乐场会跟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遇到一些情境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我看来,这些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我自己是从以下方面努力和引导的:

1,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

遇到有客人来,我们会礼貌性地让孩子打招呼,叫叔叔阿姨,这时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称呼别人时,我们常会抱歉地说一句:“这孩子就是比较认生,不喜欢喊人。” 不要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当着他的面否定他。

我们或许只是在为孩子的行为找借口,但一个经常被指称为“慢热型”的孩子,会越来越不与人招呼,躲躲闪闪。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自证预言”,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小,还没有定见,一旦接受自己是个“慢热型”的孩子,潜意识中就会做出这种被标签的行为。

家长不应该刻意强化孩子的这些表现,而应该帮助他们改善这些行为。首先父母要主动与人打招呼,让孩子慢慢掌握常见的问候语。其次,先让孩子与自己喜欢的人打招呼。常与我们家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都会大声叫对方的名字。

很多孩子胆小,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以外的人相处。我们可以在小区内帮孩子找同龄的玩伴,鼓励孩子跟他们玩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用干预太多。家长还应多抽时间带孩子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见识更广,心理准备更足。

2,有时候抱抱比斥责更有用,及时鼓励宝宝,哪怕只是一点小变化

在孩子表示害怕,不愿意参加活动,或者不愿意表演节目时,不要对孩子表示出不满的情绪,不要对孩子说:有什么好怕的?这句话其实会给娃很大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次带孩子上体验课,一个不到一岁半的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话做动作,他的妈妈不停地责骂,孩子便哭哭啼啼,妈妈便再发怒。整节课反复再三。我们应该都不想做这样的妈妈。只要耐心地对孩子说,抱抱孩子,他便能明白道理。温柔与爱意远胜过责骂

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试想,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别人强迫自己做事情,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害怕的时候不要硬推出去,抱抱孩子,拍拍他的肩膀。比如孩子想去玩秋千,又不敢,家长可以陪着他,可以说“妈妈陪你,你可以先摸一摸……”等等。

孩子自己一个人爬上滑梯的台阶,帮别的小朋友捡球等等行为,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别小看这些鼓励,这会让他下一次更有信心去尝试。

3,认生是宝宝认知和社交发展的一个阶段,给足孩子安全感,慢慢来

我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孩子是不认生的,这个时候谁抱都可以,等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时,孩子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这时陌生人抱,孩子就会哭,但如果让孩子跟这个陌生人相处一段时间,孩子就不会那么排斥这个人抱他了。认生是孩子认知和社交发展的一个阶段。等环境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时,他就不会怕陌生人。

小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一步一步来。如果孩子一开始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可以给予帮助,等人少的时候带他去游乐场,多熟悉环境。或者先跟孩子一起玩,等他自在些,再退到旁边,看他是否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要让小孩子知道父母是一直在他身边的。我要独自出门办事情时,都会提前告诉他,让他明白妈妈不是扔下他不管。后来,我有段时间早上出门锻炼,不在家,他也很能接受,不吵不闹。

4,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爱孩子,孩子才会更自信,更勇敢。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听话,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好做什么都能比别的孩子做得更好,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可是这样的愿望现实吗?

比如我们要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或许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别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懂礼貌”。先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爱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变得胆大、有礼貌。

大人有时都会情绪失控,又怎么能要求一个小朋友比大人更理智。小宝宝的情绪更是波浪型的,起起伏伏,常常会为一个大人难以理喻的原因而不愿意配合。孩子大了,有了社交需求,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也是从敏感内向慢慢走过来的,慢慢建立自信,到现在性格也没怎么变,只是因为成为了大人,会有更成熟地应对人际关系和情绪的处理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没必要拿别的孩子跟自己家的孩子比。孩子也许没法成为我们想象中那种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我们给他空间,对他温柔以待,让他慢慢活出自己的样子,不是很好吗?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外向的孩子总是比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其实不然。美国女作家苏珊凯恩写过一本书,叫《安静》,说的就是内向的力量,内向性格的人安静稳重,默默地改变着世界。

我好友里面,Cindy也是内向的性格,她说,她小时候几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但这并不妨碍她慢慢学会与人相处,不妨碍她长大后去看更大的世界,结交更多朋友,热爱生活;但内向的性格也让她爱看书,爱思考,更注重内心精神世界的满足。

所以,真的不用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焦虑,反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怕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允许宝宝胆小,给宝宝成长的时间和足够的安全感,你就会看到,“胆小内向”和“落落大方”,并不是一对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