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的4个坑千万别踩,否则越说越不听

作者:亲子微时光 08-23阅读:4703次

本文为亲子微时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如果说孩子是初生的小树苗,那么长大过程中难免生出“杂叶”“歪枝”。适当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就如同修剪树木,对孩子的茁壮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时候,教育孩子被误读成了打骂、体罚,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让宝贝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皮皮妈总结了四个“修剪”雷区,提醒你们机智避坑,巧妙批评!

01 拳头解决问题

暴力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激化问题。

皮皮班上有一个有名的“打架王”,叫康康。据皮皮说,无论大事小事,康康总是喜欢把口角之争升级成拳脚之争,一旦稍显劣势就不愿讲理,和小朋友扭打成一团。

很多家长和班主任反映了这个问题,老师说也很无奈,康康的暴力倾向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不论康康爸,还是康康妈,都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一言不合就对康康开揍。上次在办公室因为顶了句嘴,康康就被爸妈男女混合双打。在暴力之下成长的孩子,也变得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皮肉之痛的确可以让孩子“记住”,但不能让孩子“明白”。简单粗暴的家暴方式只能让孩子知道不对,但因为不清楚为什么,孩子内心很难认可,打也是白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处事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待人接物,父母知书达理,孩子就温文尔雅,父母偏执暴力,孩子也自然容易走极端、不讲理。

02 挑错时间地点

错误的时间和场合,让批评等同于伤害。

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上学路上,虽然夏天的太阳毒辣,但因为不喜欢那个怪怪的头盔式的太阳帽,我大声拒绝奶奶帮我戴帽子。

几句争执后,奶奶突然把太阳帽扔到了地上,当着当时川流不息的上学人潮的面大声吵了我一顿。夏天的困倦突然一去无踪,众目睽睽下的惶恐和愧疚席卷而来。

事后我因为奶奶的叫骂被同学们嘲笑了一学期,也闷闷不乐了一学期。

公共场合的大声批评对孩子的杀伤力巨大。这种杀伤力也许能让孩子深刻地记住彼时发生的事,但倘若当时心中只剩下害怕、羞愤,而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思考错因本身,那这种“深刻地记住”只会变成一种阴影。

孩子虽小,在外也有“面子”,要守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另外,倘若是早上生的气,最好点到为止,晚上再和孩子复盘对错,照顾好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03 失控肆意责骂

失控的情绪能解锁恶毒的话语,深深刺伤孩子内心。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和北京奥美联合拍摄一个关于语言暴力的创意短片。短片中,六个因诸如谋杀等重罪被沈阳拘留所拘留的青少年讲述自己曾遭受的语言暴力。

肆意的责骂字眼,诸如“丢人”、“是人就比你强”和“怎么不去死”的词句都通过变形最终成为了一把把刀枪棍棒,在孩子的心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不管是习惯性的责骂,还是一时情绪失控的脱口而出,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伤害。那些刻薄的挖苦与讽刺说轻了,会是对孩子自信自尊的打击,说重了,会是孩子一生的噩梦和魔咒。

批评的实质只是就事论事,可怕的是,家长一时怒火中烧,上升到对孩子全方位的攻击和批判,就成了过分的人身攻击。

批评没有问题,可是情绪失控时的批评就的确得不偿失了。

04 反复唠叨不放

喋喋不休,有时候反而让批评教育毫无效果。

好友瑞瑞就是这么一个喋喋不休式的妈妈,孩子佳佳早上把牛奶打翻没有及时收拾,她硬是把这件事从早絮叨到晚,晚上临睡前还又复习了一遍。

只要佳佳犯了错,妈妈就可以随时随地旧事重提,反复叮嘱佳佳,让佳佳对妈妈的话一听就烦。

可是妈妈越说,她就越厌倦叛逆,恨不得时时和妈妈对着干。

不难想象,孩子听这番话的第一次应该还能正视,结合自己的错误认真地反思一番。但到了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怕是就只剩下了烦。第一遍得到的反思也在这种消磨中被消耗殆尽。

要孩子明白道理,讲一遍印象深刻的就够了。重要地是让孩子一次听懂,而不是把干巴巴的话或是缺点批评重复无数遍。不仅烦,而且没什么用。

在成长的大事小事中,孩子难免犯错,批评便在所难免。可是好的批评,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养成好的习惯;坏的批评,不仅在改错上于事无补,还无数副作用,或是伤痛,或是逆反,或是潜移默化的粗暴思维。

正确的批评,需要能就事论事,理性真诚,不任由情绪妄为,不任由废话连篇。这其中有不少学问,也有不少细节要好好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