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儿子三岁半,很快要上幼儿园。平时爷爷奶奶带,下班和节假日爸爸妈妈带或者一起带。到现在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如打人、自虐、不满意就哭闹等,我和爸爸下定决心要改正他的这些行为。以前爸爸和爷爷奶奶认为孩子应该自由发展。我比较严厉,认为应该给孩子定规矩,在做错事的时候,坚决告诉他做错了,会适当的惩罚,比如哭闹的时候让孩子安静坐十分钟,不好好吃饭就没有零食加餐等等,在执行过程中孩子会哭闹,我一般冷处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经常说不用妈妈陪了,让妈妈走吧,让爷爷陪之类的。
我一方面感觉很伤心,我劳心劳力,孩子反而这样,我心理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反省自己是不是哪做的不对,伤害了孩子的心理,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答:做妈妈的,真的希望自己是孩子最亲的那个人,被孩子黏着会有一种甜蜜负担的幸福,可是孩子让妈妈走、不要妈妈陪,妈妈的感觉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这种失落让这个妈妈很扎心。
可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受到心理伤害的孩子可能会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会去讨好妈妈讨好大人,还可能畏惧退缩。当孩子可以很自然很坦然地说出:不要妈妈陪,要爷爷陪之类的话,说明孩子的安全感是足够的,孩子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拒绝,孩子不害怕拒绝妈妈之后受到妈妈的报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孩子似乎没有受到心理伤害,他敢于真实表达,也能够真实表达,是一件好事。
再看养育方式的问题。大部分时间由老人照顾的孩子,和大部分时间由父母照顾的孩子,的确在行为上有不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如果真的由自己完全照顾孩子,自己能养得比老人好吗?我们自己能养出一个我们理想中乖巧懂事不打人不哭闹不自虐的孩子吗?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答案,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无论谁养这个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有身体生病,有个子矮小,有运动能力差,有生活习惯不太好,有挑食,有爱哭闹打人,有不愿意上幼儿园,有娇生惯养,有个性倔强等等。
不说假如,就说现实,面对孩子的这些“不好行为”时,我们心里有多少是担心孩子因此不成材而堕落没有前途,又有多少是在暗自生老人的气、为什么给孩子养出这些坏毛病?
我们在实际中发现,很多父母纠结孩子的坏毛病时,有一部分怨气是针对别人的,认为是他们带坏了孩子。
如果这几年周一到周五主要老人带孩子,周末的时候父母都能带孩子,这个过程里还是能及早发现苗头,在问题不大的时候还是有干预的机会的。
再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打人、爱哭闹、自虐等其实是很多3岁多的孩子常出现的问题,从1岁之前,孩子练习使用手的时候,就容易抓人容易有拍打动作,后来会衍生成一种发泄方式,如果把这种打人看成孩子的发泄方式,我们可以教孩子学会用其他好的方法去发泄。哭闹和自虐也是同样的道理,心里有不满了有难过了有生气了,用哭闹来发泄也是正常的渠道,自虐则显得更像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心理问题”。
看待这些“问题行为”,我们更应该先去理解孩子。没有人喜欢把自己放在那种哭闹冲突的场景里,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的,但一个孩子为什么总是通过这些行为来表示呢?他的诉求是什么?他到底在表达什么?他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做妈妈的不对此好奇嘛?
有时候我们越是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孩子,越会把孩子看成一个纯粹外在的物质的人,就会忽略我们和孩子其实还是一种心理的存在。我们所有外在的行为,背后都有内在心理动因,我们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认同,孩子也一样,他们也想获得理解,一个被理解的孩子很少出现这些“问题行为”。
所以建议这位妈妈先不要急于给孩子去立规矩、纠正他,而花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孩子,即使孩子做“错”了,也去听听他怎么想的,他是什么感受,在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去跟孩子说应该怎么做。
就算是立规矩,也不是非要凶神恶煞般地去管束,也是可以平静、冷静、理智地对待孩子的。
还有一方面,给孩子立规矩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最好和老人协商好,请他们配合一下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