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我充实地活上两个月。”可见,美好的语言是有魔力的。
试想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只要得到奖状或者get了新技能,不都第一时间展示给爸妈,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鼓励吗?
所以,当我们变成了父母,我们也不吝啬对孩子的夸赞。
小小包从小专注力不错,上中班的时候,我记得十分钟左右他就能拼好100片的拼图。成功的时候,他就会自豪地望着我“麻麻,我厉害吧?”她很在意我对他的肯定,也渴望得到我的肯定。
以前,我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回应:“你好棒啊、你真是太牛了、你真厉害、你很聪明。”
没毛病吧,毕竟,自己的孩子,左看右看都喜欢。所以,类似上面那些夸耀之词我相信咱们当妈的都会脱口而出。
但是,后来我发现,当小小包未能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拼好图,都会很懊恼的拍打自己脑袋:“我怎么那么笨。”
他觉得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 “笨”,而不是努力不够或者其他原因,这种思维模式一下子让我有了危机感。
因为,是我,固定了孩子的思维。
没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别光说这三个字。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博士在《终身成长》那本书中,提到了人分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主要在于个人对自身能力的看法和评价。
我们来看这几张图,大家可以分辨下你的孩子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固定思维的人:规避挑战。
成长思维的人:欢迎挑战。
固定思维的人:痛恨变化。
成长思维的人:拥抱变化。
固定思维的人:老是关注限制。
成长思维的人:总是寻找机会。
固定思维的人:觉得自己几乎无法改变现状。
成长思维的人:一切皆有可能
固定思维的人:不接受批评。
成长思维的人:珍视反馈、主动学习。
固定思维的人:喜欢呆在舒适区。
成长思维的人:喜欢探索新事物。
固定思维的人:有时候觉得努力是无用功。
成长思维的人: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成长思维的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看吧,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有限,通常固步自封,不喜欢去挑战和创新。
经常夸孩子聪明其实就是灌输固定型思维模式。因为常被夸聪明的孩子喜欢做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能一直被人夸,他们认为“天生聪明,不需再努力”,遇到失败,会否定自己;
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不怕失败,他们更关注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所以,这样的孩子会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越挫越勇。
问题来了,那怎样才能给孩子灌输进“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可以这样做:
多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
每次要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说努力,要让孩子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
记得多对他们说:“你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你通过努力答对了这些题,”、“这次演出成功了,你很努力”。要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他后天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的聪明赋予的。
多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结果很重要吗?也许吧!但是过程一样精彩!我们表扬孩子无非就是让他们更自信更勇敢,所以真正有效的表扬一定是能鼓励孩子继续前进,而不是为了大人的肯定去做什么事。
“你来来回回帮妈妈搬了好几趟东西,很能干哦”、“你每周都练习,所以你的英语口语考试顺利过关了”这些都是对过程的肯定,这样的表扬比笼统地说:“你干得好!”“你真棒!”更有意义。
多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
要多发现孩子的进步,而不是某一次任务当中的最后得分或者结果。比如,小小包在英语口语test中把grass和glass的发音搞混,我会帮他分析错误,找到问题所在。第二次,小小包说对了这两个单词,但是却把另一个新单词读错了,我告诉他没关系,你能把grass和glass的发音搞正确了,说明已经进步了,我们上次的努力没有白费。至于这一次的错误,我们再重新分析,小小包特别开心。
所以啊,犯错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进步的过程中,要让孩子知道,相比一时的表现,帮他建立起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习惯,那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妈妈的说话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能有出息,尤其是妈妈常说鼓励和赏识的话,能使白痴变天才。”
孩子们终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寻求父母的肯定和认可,所以,我们恰如其分的学会夸赞孩子,是多么重要。不要吝啬肯定的方式,要知道,细微的差别,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哈佛研究发现: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10个共性,来看看吧。
时间会证明,这将是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