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拐走”25个孩子!幼儿园防骗演习暴露了你一直忽略的这件事

作者:超级育儿师 08-30阅读:2236次

原创: 吴晓达

编者按

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平平安安是每一位父母的期盼,马上又到了一年中幼儿园开学的日子,超级育儿师特邀心理咨询师吴晓达老师,来分享一次“防拐演习”的真实见闻,并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跟爸爸妈妈们聊聊如何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最近我参与了女儿幼儿园的组织的“防拐骗”模拟演习活动,而我的任务就是扮演人贩子,把小朋友“骗”出幼儿园!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班27个孩子,演习活动开始不到3分钟,我就一口气把25个孩子,顺利“弄”到了幼儿园门口!

这个结果着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么究竟是我的“骗术”高超,还是孩子的防范意识不堪一击呢?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这次“行骗”的全过程,从中找一找孩子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以及家长由此应该警醒的几个方面:

我被园长安排去“骗”大班的孩子,游戏规则是把小朋友带到幼儿园门口,即视为“行骗成功”,会由园长进行“就地教育”。


出发前,我先在包里备了些零食做“诱饵”,等行动开始,我首先来到大班的室外活动区。

“小朋友,请问大二班在哪里呀?”


“我们是大一班,大二班在那里,在那里!”

首战告捷,获得了小朋友们的热情指点。我笑眯眯地向正在休息的大二班的娃娃们走去。


“小朋友们,你们是大二班的是吗?”


“是啊!是啊!”

“你们看,这天马上就要热了。幼儿园为小朋友们定制了夏季漂亮的校服,现在已经运到幼儿园门口啦!衣服好多好多!叔叔阿姨都搬不过来了。你们愿不愿意帮我们一下啊!”

“好啊!可是……”

我见小朋友们心动了,貌似还有一些犹豫,于是又补了一句:

“嘘!别告诉你们老师哦,我们都是大班的学生了,要做老师的好帮手!咱们悄悄地去搬,给老师一个惊喜,好不好!”

“好!好!”

……


除了两个有点儿警惕心的孩子之外,几乎整个班的孩子都蹦蹦跳跳地跟我走了!就这样,我成了“行骗”最多也最快的妈妈。

活动结束后,我又和其他几位“行骗”中班和小班的家长志愿者们聚交流了各自的情况。结合大家的分享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以下两点想和各位妈妈分享: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5、6岁的年龄正是孩子“自主性”开始发展的阶段,这让他们愈发想要挣脱开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会试图要摆脱大人、依靠自己,去体验“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这也就不难理解大班的孩子反而比小一两岁的更容易被骗了。



在这次的“拐骗”演习活动中,最终大家发现:被成功骗走的,往往是那些活泼、开朗、不认生、大大方方的孩子!平时放学,他们会热情地和老师、小朋友们以及幼儿园门口的保安叔叔说再见。而在遇到陌生人时,他们也更容易被搭讪!

反而是那些小班的、害羞胆小的,那些进幼儿园还要抱着妈妈哭,整天粘着老师的孩子,不容易听陌生人的话。

这并不是说孩子乐观开朗不好,而是要提醒那些开朗孩子的家长更不能因此放松警惕。


“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不能拿陌生人的玩具!”


“不能跟陌生人去别的地方玩!”


……

类似的嘱咐我们也从来没断过,但孩子并不全是会被东西给勾走的。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被“物质引诱”上当受骗的孩子占比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诱饵——同情心:

“小朋友,帮忙一起去门口搬东西吧!”


“我受伤了,能送我去医院吗?”


“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让我来接你,有件事情需要你帮忙!”


……

很多孩子在遇到这样的请求时,是没有抵抗力的!


既然结果如此出乎我们的意料,那么孩子缺失防范意识,又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给家庭教育提了哪些醒呢?

这并不是说: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要去阻止孩子“善良”,而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界限”!我们无法预测,骗子会对我们的孩子说什么、做什么,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界限”:

离开幼儿园,一定要征得老师同意。

和家人一起时,要独自离开,一定要先告诉大人一声。

内衣裤覆盖的部位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医生除外。

……


注意,整场“行骗”中,我准备的零食“诱饵”完全没派上用场,但“帮忙”却让孩子如此没有抵抗力!生活中,我们给过孩子“帮忙”的机会吗?

“你还小!这个不行的。”


“别别别,一会儿衣服弄脏了!”


“奶奶不需要你帮忙,你自己好好玩、好好学习就行了啊!”


……

这些话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但一次次地被拒绝,一次次地被明示、暗示“你不行”,你知道孩子听到这些的时候,心里有多失望、多沮丧吗?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并不缺少吃的、玩的、用的。但他们不光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和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来体验生活,慢慢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感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从而收获满满“自我效能感”。

越缺什么,就越渴求什么。设想,如果孩子们在家里能有充足的机会感受到“我能行”,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他们还会这么渴望去外面寻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