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有位35岁的女强人妈妈,跟长久不见的朋友聚会后,回来躲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原因是,自己的儿子跟别人家比起来差距太大。
“别人家”儿子,才4岁就认识快1000个汉字,上了四个英语培训班,能阅读英文绘本。还在学拼图,钢琴,又考上了学而思的尖子班。幼儿园每天只上半天,剩下半天全是上辅导班。
而她对儿子的教育虽然没有朋友家那么严苛,但是也非常上心,给儿子报了围棋班、跆拳道,每周都亲自去陪儿子上课,回来辅导他作业,还会教他识字。
可是,跟别人家比起来,还是觉得落了一大截。一是感觉孩子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很不用心总是在敷衍,二是感觉自己特失败。
尽管不停地安慰自己不要跟别人家比,不能拔苗助长,但是当事实摆在眼前时,还是忍不住陷入了焦虑。
妈妈们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通过了分娩的这道关,却生生地又被焦虑这一道门卡在了轮回中。
此前,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
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70.72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
而在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是最焦虑人群,焦虑指数为(67.23),超过90后与70后(均为53.23)妈妈。
为何妈妈们的焦虑指数如此之高?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育儿成本高。
从奶粉纸尿裤到孩子入学、兴趣班选择,无一不在勒紧着口袋,此前网络疯传的文章《3万元撑不起一个暑假》《给不了孩子800万的学期房》暴露了多少家长的心酸无奈。更何况放开二胎以来,很多家庭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生活成本随之翻倍。
2、精英教育理念入坑深,富养孩子不仅在物质上,还体现为压力大。
虽然都知道攀比是不对的,但难免拿“别人家孩子”做参照。娃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比比养育教育,就拿睡眠来说,人家的孩子有的能睡整夜,有的半夜吃一两次,而自己的孩子一晚上能把人折腾死。妈妈难免焦虑:为何别人家的是睡神,我家的就是睡渣?
待到学龄后,妈妈们不是在吼娃写作业中生气,就是在面对分数时争执。
3、妈妈的角色本身赋予了太多的重任。
由于妈妈们天生与孩子的纽带深,再加上家庭分工习惯,妈妈管孩子多,女人天生比较感性,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职场女性还要承受工作上的压力,便更容易爆发洪荒之力。
4、养老压力大。
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现在作为家庭支柱,夫妻两人要照顾四个老人,不仅是物质压力,更多的是精力不足。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提出自己关于育儿焦虑症的观点:“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消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的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尽管有理由焦虑,但若是妈妈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并不能让情况变好,反而可能增加新问题。
焦虑对孩子是一种诅咒,给他贴上“你不行”的标签。很多受家长挑剔的孩子,会经常做心理暗示,我很笨,我很自私,然后逐渐地会真的成为那种人。
焦虑会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受损。因为过度焦虑,很多家长会惩罚孩子,让孩子变得自卑,很难主动去融入朋友圈。
焦虑的妈妈会限制孩子去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过度充当了孩子好奇心的“灭火器”,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减慢了孩子的成长速度。
在某期真人秀中,马雅舒的焦虑到了神经质的程度,甚至恨不得把孩子保存到真空袋里。看到孩子想伸手摸鱼,她如临大敌,马上呵斥阻止,怕孩子被磕碰,把客厅的家具全搬走。
看到屋子里的玩具人造沙滩,洁癖模式上演,让孩子千万不要踩,看到孩子不小心摸了一手油漆,大声呵斥,紧张到把孩子也影响得情绪不稳,无法接受“手脏”这件事。
如果妈妈能把焦虑放一边,会收获什么样的孩子呢?
国民媳妇海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佛系妈妈”。儿子丹尼尔是娱乐圈有名的学霸,8岁就能写全英文文章了,绘画、书法、弹琴、游泳样样都行。而且自立,对妈妈体贴,会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绅士气质十足。
海清在上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时候,本来以为是督促儿子好好写作业的电话,没想到海清居然是说——“你不能明天做吗?”“那你那个英文作业就别做了,已经快9点了。”
她最招仇恨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么蠢的妈,怎么摊上这么好的儿子。”
海清坦言,自己并不特别关注孩子的分数,就连孩子的期末成绩也不过分追问,只是听儿子说了句“挺好的”,就过去了。
对待孩子玩游戏,她这个妈也不走寻常路阻止,她主动帮儿子挑选游戏,看画面,看评论,自己先玩通关,就连儿子都对妈妈赞不绝口,忍不住夸奖:脑子是个好东西,妈妈你有!
她说,“我要做这样的母亲,哪怕他不开花,哪怕它永远在土里面,不出来,都不会减少一丝一毫我对他的爱。”
也正是她这种轻松愉快的亲子模式,才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高度的自律,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很认真用心。
由此看出,与其焦虑,不如调节自己,去带动孩子的成长。
1、接纳自己,我们不需要做万能妈妈。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不满意,总是想让孩子争口气。放下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每天睡觉前,想想一天的收获,肯定一下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2、信任孩子,他总会在合适的花期开放。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及学习成绩的担忧,都是因为大人的内心不相信孩子会变好,才造成自己过度的焦虑,去拔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
3、与老公结成育儿同盟。
妈妈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一边数落老公是不负责任的猪队友,一边又因为不放心,而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而实际上,当我们用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帮助老公成长,请他们参与带娃,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也能让我们轻松一些。
4、行动是对抗焦虑的唯一方法。
将问题导向换成目标导向,列出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实现。通过瑜伽、跑步等运动来缓解神经,加入正能量的社群,与同频共振的人抱团找方法,丰富自己的生活,不再只把目光聚焦于孩子。
擦干恨铁不成钢的泪,放下焦虑过度的心,与孩子建立新关系,一起努力去打开他的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