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涵涵妈
宝宝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或者“neinei”睡觉,这是缺乏安全感吗?
现在“安全感”是个被用得泛滥了的词。我总觉得抛开孩子的年龄、生长环境、家庭关系甚至个性特点去谈安全感,都是耍流氓。
比如说,孩子摸着妈妈的耳朵睡觉这个问题,前两天大家在群里讨论后,我专门咨询了我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她说:“如果是三岁以内,一般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寻找过度客体完成这个时段的依恋关系。”
得到她的肯定说法,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我们先来通俗的说下,什么是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婴儿自己发现和创造的,不是母亲给予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 ( 有些儿童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 。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刚出生的婴儿直至很长时间,都觉得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
所以说一岁半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恋母的,因为他们正处于既想与母亲分离,又怕分离的纠结期。
因此“过渡性客体”代表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渡时期。
另一方面,对婴儿而言,过渡性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就像我们大人喜欢睡前喝杯牛奶,翻几页书一样,都是起到情绪舒缓的作用。
关于过渡性客体,有个非常经典的凯迪克获奖作品——《阿文的小毯子》
故事的主人公阿文,有一条小毯子,从小阿文无论去哪里都会带着它,与小毯子形影不离。隔壁的阿姨是像我们的小区大妈一样的存在,她给阿文的爸爸妈妈出了很多主意,比如用毛毯精灵哄骗,给毯子泡醋等这样的馊主意,但这些都没能阻挡阿文对小毯子的依恋。
可阿文到了上学的年纪了,总不能带着小毯子去上学吧?
当阿文哭着不想舍弃小毯子的时候,妈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那就是把小毯子做成一条条的小手绢,让阿文随身携带。
现在,不管阿文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一条小手绢,隔壁的阿姨也不再说什么了。
这个故事充满童真,同时发人深省,让孩子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学会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同时呢,也告诉我们做父母的,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粗暴干涉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换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他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我们再回到摸妈妈耳朵才能睡觉,怎么破的正题。
就像1岁前宝宝吃手指头是正常现象一样,3岁前孩子的这种行为,你如果不介意,那可以继续,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不摸了。
那如果你介意,或者孩子3岁后了,还是这样怎么办呢?
孩子虽然不喜欢讲道理,但是他们喜欢你跟他商量着来。给孩子讲大道理,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而商量着来,是对孩子的尊重,所以他喜欢后者。
我们可以让孩子谈谈喜欢摸耳朵的感受,比如因为觉得耳朵暖暖的、软软的,摸着舒服,那咱就给他一个玩具小熊什么的替代物,摸摸看,也是同样的手感。
然后呢,你摸摸孩子的耳朵,摸的时间稍微长点。告诉孩子,你看,妈妈也是像你一样的感觉,摸的时间长了会不舒服。
那我们用小熊代替好吗?不然这样妈妈会很不舒服。
孩子一般是很好说话的。他们会欣然接受你的提议,因为很多孩子之所以睡前这样,就是为了在睡前寻求安全感和爱的抚摸,如果她知道就算我不摸着耳朵,我也是安全的,妈妈也是一样爱我的,并且也能感受到暖暖的、软软的手感,他是不介意用替代物的。
另外呢,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摸耳朵睡觉就是缺乏安全感。
但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养育过程。是否让孩子汲取到了足够的安全感。
比如,我是一个不喜欢与别人有身体接触的人,从我记事起,我都不记得自己有抱着妈妈和爸爸撒过娇。
养涵涵时,也是这样。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带娃去游乐场玩,当时涵涵和小伙伴都是一岁多。当我看到那位妈妈和孩子滚在一起笑闹的时候,忽然才明白,噢,原来和孩子也可以这样相处啊,多么美的亲子关系啊,我回去也试试。
后来,我们不仅经常骑大马、滚在一起笑闹,我还每天睡前给涵涵摸摸背。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那个有奶的猴子和有温暖的猴子妈妈的实验不?
是的,温饱固然是生存的第一位,但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心理营养更不可少。
国内外专家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同时,抚触可以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过婴幼儿期抚触经历的人在成长中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喜爱助人、合群等。
很多妈妈会觉得抚触是很专业的东西,自己不会做怎么办?
其实,每个母亲天生都会“爱的抚摸”。就像一个刚领回家的小猫咪,你把它抱进怀里,轻轻抚摸它,它会变得异常乖顺一样。浑然天成的母爱,再加上轻柔的抚摸,绝对能给孩子身心舒适的安全感。
当孩子哭闹时,也许你都不用说什么,只需抱住他,轻轻摸摸他的头,或者抚抚他的背,都会带给孩子平静与爱。
所以,不妨多给孩子爱的抱抱,爱的抚摸。当然还要高质量的陪伴,拿着手机陪一天,不如陪娃高质量的玩15分钟。
总之,千万别把什么问题都归结为安全感,安全感很重要,但不能滥用,更不要随意下结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涵涵妈聊绘本
专注儿童心理和亲子阅读。爱看书爱研究的妈妈。推崇接地气儿的育儿理念,分享最实用的育儿方法。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让更多妈妈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