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1岁女儿泳池溺水脑死亡:儿子3次呼救,妈妈在一旁看手机

作者:☆积木育儿☆ 09-03阅读:4122次

Part

1

福州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去游泳馆,工作人员因故要离开一下,妈妈自己看着两个孩子游泳。妈妈看1岁女儿的游泳圈有点松,就自己把游泳圈换成了坐式泳圈。

结果,女儿在伸手够水里的玩具时,泳圈突然侧翻。孩子从宽松的泳圈里滑落进水里,溺水挣扎。

当时,妈妈背对泳池,正在看手机,并没有看到女儿的挣扎。

期间,大约2、3岁的儿子尝试自己拿泳圈给妹妹,又三四次向妈妈求助,均被妈妈忽视。

第一次求助,小手被妈妈甩开。

第二次,想拿掉自己身上的泳圈未果,又一次求助被忽略。

第三次求助,这位妈妈才发现大事不妙,从水中捞出女儿,可是,已经太晚了。

女孩送到医院后,经过救治,虽然恢复了心跳,但是仍无法自主呼吸。医生宣布脑死亡,靠呼吸机维持着孩子的性命……

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独有一件。

  • 西安某温泉世界,4岁男童溺水,在妈妈身后绝望挣扎3分钟后溺亡,而妈妈一直在不远处看手机,等她想起找孩子的时候,她的儿子已经溺亡了一个多小时。

  • 六岁的女孩和父母逛商场,不小心从手扶梯失足坠下,因头部受重创而身亡。在这个过程中,她妈妈一直在玩手机。

广东阳江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小区里游泳池溺水身亡,事发时,她的妈妈在岸上玩手机。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父母在玩手机。

评论里说:“手机杀死了孩子。”

如果手机会说话,它肯定会说:“这黑锅我不背。”

刘震云在小说《手机》里写到:

手机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倒成了风筝。

是父母把自己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把孩子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前几天,我家也发生了因老公玩手机,把儿子“弄丢”的悲剧。

爷俩说去小区的小广场骑滑板车。出门前,我一再叮嘱老公不要看手机,因为平时在家,他总是喜欢用手机看新闻。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的手机响了,对方说自己是小区的物业人员,紧接着我听见儿子在电话里喊“妈妈”。

原来,儿子和一个小伙伴玩骑车比赛的游戏,两个人骑得有点远,那个小伙伴后来回家了,儿子也找不到爸爸了,就凭着记忆往家的方向走,一边走一边哭,被物业办的一个工作人员发现了。

我多么庆幸,教儿子记住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领回儿子半个小时以后,老公才神色慌张地回家说:“儿子不见了。”

我摔了他的手机,让他写一份深刻的检查。他觉得我小题大做,反正孩子回来了。

可是,我想说:孩子身上无小事,任何一个意外我们都承受不起。

Part

2

关于陪伴孩子,父母必须要知道以下两个不等式:

① 陪着≠陪伴

前两天,朋友家五岁的女儿,把妈妈的手机从8楼扔了下去,事后拒绝道歉,还振振有词:

你一天到晚看手机,你根本不爱我。有一次,放学的路上,要不是我拉着你,你就被一辆电动车给撞了。

朋友把这件事发朋友圈,感慨女儿长大了。然后,就有个朋友调侃她说:“你省省心吧,还接女儿放学,简直就是给女儿添堵。”

朋友当然是爱女儿的,为了接送女儿上学方便,她特意在单位申请了一个比较清闲的职位。可玩手机这个行为,却阻断了她和女儿之间的情感流动。

教育作家尹建莉说:

仅有血缘是不够的,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感情,必须要有相处时间和频次。

有职场父母感慨,过个周末比上班都要累。每到周末,不是带孩子去游乐场,就是去农家乐,父母简直就是“三陪”。

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多少父母在真的陪伴孩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边陪孩子边低头看手机的父母,简直成了一道“风景”。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

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应为每周21.2小时。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和孩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怎么去做,并跟孩子一起尝试,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② 教育≠陪伴

很多父母总觉得花了很多时间教育孩子,和孩子讲道理,这就是陪伴。

其实,因为年龄小,很多道理孩子是听不懂的。多陪伴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套路。

只教育不陪伴孩子的是老师,而父母除了担负教育职责,还有陪伴的职责。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在细节里的。

当父母全心全意跟孩子玩、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信任父母,从而达到一种愉快沟通的层次。

在这种前提下,父母才能对孩子施以各种引导和教育,孩子也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诲。

陪伴并不会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反而会让孩子更独立,更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Part

3

对于孩子来说,世上最不能承受的爱,就是父母以陪着的名义玩手机。

这种无效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剂毒药。

一边玩手机一边陪孩子的父母,将会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① 注意力不集中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

在陪孩子玩的时候,父母分心摆弄手机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注意力集中时间变短。

童年时代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尤其是孩子的事务管理、时间管理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孩子就会养成一些坏习惯。

某个育儿节目,一个5岁女孩的妈妈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求助儿童教育专家。她说,孩子吃饭的时候,总喜欢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写字的时候,总喜欢做一些小动作;看电视的时候,总会拿一本书在手上……

可专家老师在观察母女俩生活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妈妈是个“手机控”:

  • 孩子在玩拼图,她说是陪着,却是拿着手机“监督”,当孩子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就点一下孩子;
  • 孩子写作业,她拿着手机坐在旁边,却根本没有发现,孩子在桌子底下玩粘土。

一开始,孩子摸摸这,碰碰那,可能只是一个试探,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到后来就会演变成一种不专心的坏毛病。

这样的陪伴,浪费了父母的时间,也给孩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② 复制出另一个喜欢玩手机的人

老公的朋友请吃饭,我们到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到了。让我唏嘘的是,一家三口,每人手中都拿着一部手机。

老公责怪朋友给5岁的女儿玩手机,这个朋友和妻子异口同声地说:“不给不行,各种闹。”

父母陪着她的时候都拿着手机,甚至,对着手机傻笑,她当然也好奇。爱玩手机的父母复制出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这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③ 导致孩子情商变低

201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大学征募172个双亲家庭,分别了解父母使用手机、电脑、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情况,以及使用时是否打扰了家庭时间。这里的“打扰”,指的是与孩子一起进餐、游戏、聊天、运动时查看手机信息等。

通过调查问卷,让父母评估孩子近两个月的表现,结果发现:

父母在家庭时间中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

结果也显示,这些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并不融洽,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朋友说自从做了微商,经常会对孩子发脾气,正在忙着和客户聊事情,孩子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事。慢慢地,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悄悄变了,不是经常摔玩具,就是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人。

因为,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有了延迟模仿的能力。研究者曾记录一个女孩看见一个男孩生气地打狗熊玩具后的表现,几天后,这个女孩在没有诱因的时候,也打了毛绒玩具,并且完全模仿了那个男孩的动作、神态和语气。

为什么父母玩手机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因为很多父母在玩手机时,多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在意、不理睬,甚至因为被打扰玩手机而发脾气,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学到这些技能,遇到问题也只想简单粗暴地处理,从而让情商随之降低。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爱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做那个陪着孩子玩的父母吧:

  • 一起用积木搭建一所房子,告诉孩子怎么样才能搭得更高、更牢固;
  • 和孩子一起踢球,告诉他怎么样用力更容易进球;
  • 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告诉他你喜欢的角色,再问问他喜欢谁;
  • 跟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观察天气、昆虫、飞鸟和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生命气息……

心理学家李雪说: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而现在的父母,只需要做到放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