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少一些威严和责罚
温柔而坚定的在可控范围以内,让孩子承担犯错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从生活中自己体验的经验来领悟世界运转的规则
也许要比你简单粗暴地一顿胖揍
或者苦口婆心地说“不可以”、“不行”更能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少发脾气呢?
◆ 学会认识孩子的情绪
孩子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发脾气,当我们引导他用语言描述的时候,他会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有定义的。
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不只是去纠正行为。很多父母只看到行为,觉得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等行为不好,必须要纠正,而没有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效果往往不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很重要,如果父母的认识不对,他们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偏离方向,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那父母应该怎么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呢?
比如孩子说:
“我现在很伤心”
“我现在因为完成这个任务很困难而感到受挫”
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能被父母所接受,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在这样的情形下,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人们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孩子就能接受自己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逐步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或者疏导自己的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并引导他积极地用语言去表达情绪。我们让孩子意识到,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控制、处理的。
◆ 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千万不要去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以适当的方式让他适度地宣泄,帮他们疏导消极情绪。
实际上,情绪并没有好与坏,和开心、激动、快乐等正面情绪一样,生气、发怒、难过、失望等负面情绪都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大人会有,孩子一样也会有,因此,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
然而,同一个情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有什么好怕的?”
“不就是一个玩具吗?”
这些话里就包含了不认同,不接纳。
不接纳孩子的感受,不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正在建构自我的孩子,听到的是你不可以这样,你要那样,而他自身真实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于是孩子会拼命否定自己来博取大人欢心,也许会对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障碍。
那么,怎样接纳孩子的情绪,这首先需要共情。什么叫共情呢?共情简单来说就是感同身受。
比如我们常常见到的场景是:
孩子说:“妈妈我疼,”
你说:“没关系,这点疼算什么,吃点东西就好了。”
孩子说:“爸爸我怕。”
爸爸说:“勇敢点,爸爸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不像你这么胆小。”
孩子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被笑话了。”
你说:“你跟我说没用啊,你得跟老师说,你自己不会反驳吗?”
孩子说:“爸爸我不想上学了。”
爸爸说:“那你想干嘛?我还不想上班呢!”
这些话里有共情吗?没有!
如果你对孩子当下的情感没有协调的回应,孩子会慢慢回避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的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更容易通情达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真正去理解孩子,才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 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遇到了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启发孩子的思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让情绪有一个出口。
女明星张柏芝是单亲妈妈,对两个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却不娇惯。
有的家长见孩子摔倒后哭闹,会说地板怎么不好,甚至带着孩子去打地板。
而张柏芝会对孩子说,儿子不要哭,哭的时候妈妈听不见你在说什么,你告诉妈妈,为什么会摔倒?
“从哪里摔倒,再从哪里重新来一遍,我会带儿子再原路走一次,再告诉儿子这次没摔倒是因为我们有在认真的走路,下次你再认真的走路时就不会摔倒了。”
张柏芝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再遇到不顺的事情,不会从别处找原因,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学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
◆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健康、成就等。
孩子还不知道如何恰当的表达和管理情绪,父母需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
请耐心点,那个爱发脾气的孩子,在等待你用爱和智慧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