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啥要说谎?父母应该知道的几个理由,说中了哪一个?

作者:家有男孩 09-06阅读:2869次

父母知了

今天继续聊聊一年级的那些事,在线下活动结束之后,收到一条留言,在这里为了保护孩子和家长的隐私,我做了匿名的处理,相信也是会得到理解,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借这个案例来说一种孩子中间的现象。

“我的孩子刚上一年级,现在为什么要撒谎,经过反复询问才会说实话?比如她刚上学,就把铅笔和硬币给了一块玩的小伙伴。我问她硬币去哪儿了,她说买东西吃了。然后我就和她分析在什么时间地点买的什么。她就说给同学了。我问为什么要给同学?她说放在身上也没用,学校又没有卖东西的。我有点忧虑她会撒谎。铅笔也是,刚开始她说在书包里,后来才说给同学了。 我就想问问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又或者我对她缺少关爱或者沟通。导致她不敢第一时间给我说实话。”

谢谢这位家长的信任,孩子说谎并不是个别现象,首先不要过度忧虑,甚至焦虑,内心给孩子贴上标签,开始怀疑她说的其他话,甚至责罚她,导致孩子的恐惧心。

据调查,孩子撒谎的种类大致包括无恶意的谎话、社交类的谎话、残酷的谎话、善意的谎话、隐藏事实逃避处罚的隐瞒性谎话,以及蓄意说谎以获利或增加威信的明显谎话。

​事实说明,无论你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作为年轻的爸妈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又没有骗过自己的父母,估计很少有人举手表示完全清白,如果有人举手,估计又是一种谎言,在骗自己。

孩子年龄越大,谎言越多越高明,一旦说谎得逞又逃过处罚,谎也越扯越多。

孩子撒谎,都会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反思自身,对症下药,改变自己的一些言行,或许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最有帮助的措施。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因为无知,因为恐惧,或者是因为逃脱责任。无论孩子和成年人,撒谎的理由逃不出这三个。

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他们常会将想像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
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应该满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如:可以将家里的一些玩具作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话故事续编等,使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象力,或者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过于感性,为成长埋下隐患。

总之,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性,有时是很即兴、很随意的夸张,对于这类孩子应注意启发与引导。

想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成功难度较大时,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只好“说谎”:“这次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考得还可以”等。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内心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有的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而诱发其说谎。

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然而但孩子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孩子,该懂得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切忌父母之间因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袒护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孩子继续撒谎。

总之,对于惧罚型撒谎的孩子,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行为性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悄悄地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或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直接危害性比较大,因为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被贴上“撒谎成性或者小偷小摸”的标签。

这种类型的孩子与前面两种说谎类型的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这种类型的撒谎因为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若孩子说谎后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但父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后,父母因顾及颜面而袒护孩子等,都会助长孩子的说谎意识。理智的父母应该不能让孩子的“计谋”得逞,必须让他知道如果撒谎后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撒谎是因为没有长大,不知好歹,而放任孩子任意所为,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很显然,留言中的孩子应该属于第一二类中的一种,因为她并没有从谎言中获得什么利益,她把自己的铅笔或者硬币给了他人,是一种舍去,她可能在爸爸的追问中意识到这种“舍去”可能会给爸爸带来不好的体验,害怕因此爸爸会不开心,所以,她选择了隐瞒这种“舍去”的行为,改为“钱用掉了”或者“铅笔在书包里”等理由。可见她对爸爸的内心体验是非常在乎的,这应该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爸爸要感到高兴而不是担忧。

爸爸也要因为拥有善良孩子感到高兴的同时,同时,反思自己是不是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很显然,家庭关系的变化或者父母性格的原因,都会让孩子感到旁人无法理解的压力。爸爸需要更多时间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如果是把笔借给他人是一个很友善的行为,爸爸为你感到高兴,你可以如实的告诉爸爸;如果是不小心弄丢了(她说给了其他小朋友也不一定是实话),也没有关系,一起想办法解决,例如贴上标签,写上名字等等。总是要诚实的告诉我,爸爸会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也许不是短时间的,因为之前的早期教育中也许已经出现了一点点问题,但也不要过度忧虑,因为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的状态就会大大改善,例如父母开始真诚的和孩子交流,开始让孩子感到安全而不是恐惧,开始欣赏孩子身上的美德,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朝着明亮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