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一行为,孩子内伤30年

作者:育儿团 09-08阅读:2354次

文:莲子妈

本文由:爱莲子(ID:A13400669010)

授权育儿团发布

1

一个17岁的孩子,因为爸妈骂了几句,喝百草枯自杀,有没有觉得不可思议?!

17岁的小孟,8年前因为帮父母街头卖鱼而走红网络的“杀鱼弟”,前段时间在家喝药自杀。

目前的小孟,因为抢救及时和引入的量少而转危为安,死而复生的他像是换了一个人。

他笑着面对镜头,也乐意和别人沟通。

他说:沟通是一个好东西,之前就是因为不会沟通,把事情压心底而导致自己精神压力过大,走了极端。

事发的当天,有一个客户来买鱼,原本价钱是11.5元,父亲给客户11.3元,他不知情,在结账时按原价结算,客户就和他吵了起来。

知道实况的父亲,没有委婉和他沟通,而是直接开骂,他的母亲也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对他。

在采访时母亲也透露,平时和孩子沟通很少,就觉得儿子脾气“古怪”,把这种情况归因为青春期!

其实发展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对孩子“青春期”有这样的解释:

青春期不该被视为叛逆、危机、异常和偏差的年龄段。对青春期更精确的一种看法是,它是成长的年龄段对世界一种评价,一种决定,一种承诺,一种雕刻。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伤心或抑郁的青少年,是处于尝试自杀的危险中的。

就目前青少年问题而言,“祸端”不在青少年本身,而在父母和子女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因为每一个孩子相比于物质满足,更需要从他们最爱的父母那里获得尊重、认可、机会和支持。

2

昨天,楼上的邻居妞妞妈跑来和我诉苦,快上三年级的女儿,这个暑假差点天天把她气哭。

眼看着就要开学了,女儿对作业态度依旧是漫不经心,偶尔催一下她,不仅无动于衷,还和她抬杠

妞妞妈生无可恋地和我说:要是妞妞有莲子一半懂事、听话,那就真是沾了祖祖辈辈的光了。

可是就前几天,妞妞来找莲子玩,有一个场景让我深思。

妞妞和莲子在客厅玩积木,妞妞说:“莲子姐姐,我真羡慕你,有一个说什么都很温柔的妈妈,你的事还会听你的建议,然后再做决定。”

莲子看了我一眼,半嫌弃半自豪说:“你别被我妈骗了,我妈要是做起决定来,完全听不进我说的。”

妞妞听后半信半疑,很谨慎地说:“那也比我妈好,我妈平时都不听我说话的,只顾自己噼里啪啦说不停。最怕我妈说那是爱我了。”

其实当父母不容易,要当“好父母”本就是对生命延续的考验和拷问。

但让孩子学会爱,感知爱,如何爱,沟通是最初的源头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若你够幸运,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你的感受不断被触碰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缺乏这份幸运,你要花很大努力,朝向这一目标前进。

3

知乎上就有人问: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

有网友@Loki君,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觉得自己是个沟通能力还不错的人,并且也知道一些沟通的技巧,比如:谈感受,不评价。

但是父亲是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有时候她告诉父亲:某件事让我觉得很难过。

父亲常常会说:你想多了/至于吗/这么多年了你还介意,你书都读哪儿去了?

有一次她跟她爸说:爷爷奶奶特别重男轻女,小时候对我特别不好,直到现在想起那些事,依然觉得很难过,像是创伤一样的。

爸暴跳如雷地说:“这么大个事,还创伤了?!你爷爷奶奶再不对,那又怎么样?难道要去批评他们一顿还是打他们一顿....”

当时她唯一的感觉就是绝望,但更可怕的是父亲总是以爱之名,说这样的话是为她好。

她在文中感叹:我觉得我爸的性格完全就是一个悲剧,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的爸爸都是那样。

她长大之后,也试图去和父亲化解这个隔阂。

她主动提起这些往事事情,并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想让父亲知道她无助过、难过过,受过伤。

结果还是召来父亲一顿骂,父亲甚至说她是:“读了点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看不起人、白眼狼。”

以至于她晚上躺在床上,想起这些事情,就会一直哭。内心最真实的感觉,就是没有人真的爱过她。

父母能友善和孩子沟通,其实就是最直接的爱。

不和孩子沟通的父母,就算是很爱很爱孩子,孩子感觉到的还是冷漠和不在乎,不在意。

4

心理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强迫性重复”

所谓强迫性重复,就是孩子经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的生活场景中,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快乐或痛苦)的情感。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如何理解呢?

举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倘若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彼此间的信任,

那么这个小孩直到成年,都会不断复制信任,

并且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

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

与之相反

如果这个小孩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彼此间的敌意,

那么这个小孩直到成年都在不断复制敌意,

并且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

他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

最后还本将对他友善的人也转向敌意。

父母不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感觉缺爱,倘若自身不觉醒,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第二类孩子。

阿兰·德波顿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看法,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父母的评价。

当然,对于孩子而言,成长的每一个飞跃的瞬间,都需要父母直接用爱去填充,用沟通去表达。

有效沟通对养育、教育孩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打开精神富贵的金钥匙。

倘若没有父母和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孩子终将失去自信。

没有爱的滋养,孩子这朵花苞难盛开,更容易衰败。

来源: 莲子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资深亲子阅读推广人,帮助数万计的孩子爱上读书。陪伴女儿莲子读书和成长的经验分享在公众号:爱莲子。原文标题:《父母这一行为,孩子内伤30年》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