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初为人母为人父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想:我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个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心里给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蓝图,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父母。这个职业不能实习,没有人教,做不好不能重来,但它又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和责任,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在河南郑州街头,一对母子的争执引起路人的注意,两个人拉扯着都在哭。小男孩上小学五年级,因为不想上补习班而离家出走。妈妈很伤心,气得大哭:“你上补习班没钱我给你借钱……我不是想让你学得更好吗!看没有学问中不中(行不行)!”
从这个妈妈的话语和泪水中,我们读出了生活的艰辛,听出了她的不易,感受到了她的良苦用心,也明白她想让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期许。但无奈,妈妈的付出没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而变成了压力……
笔者的好友萌萌也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之前她对孩子一直很严厉,经常会告诉孩子:学习确实很辛苦,但是只有小时候吃苦,长大了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暑假时,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游山玩水,她却给女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表,每天要完成2小时的小提琴练习,1小时的奥数学习,1小时的书法练习,还有三篇英语阅读。唯一的娱乐是看课外书。直到有一天,萌萌突然意识到,女儿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她开始反思,到底自己为女儿设计的路对不对?
爱孩子,请给TA更多可能性
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操心,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毕竟父母是过来人,比孩子更清楚生活的不易。但是,父母不应该成为孩子人生的支配者,而应该是引路人。
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比如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一名修理工时,往往是被家长断然否定的。
很多父母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但是真的都好吗?
著名心理专家金韵蓉女士在她的《爱让成长没烦恼》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不要跳上他的船去帮他掌舵驾船,也不要动不动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去“摇他的船”。
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个画面——一艘中等型号的船,由一位刚学会独自驾驶的新手掌着舵,在风浪有些大的海面上摇摇晃晃地前行。那位刚学会驾船的新手,一面努力地掌着对他来说体积有些大、有些重的船舵,一面忙着观察风向和海浪,一面还要专注地辨识方向,好找到在雾茫茫的大海中,可以安全靠岸的前方港口。
这时,有两艘分别由两个已独自在气候变化多端的海面上驾船多年、很有航海智慧的老手所驾驶的大船,在这艘中型船只的两旁巡弋护航。这两艘大船的船长,只是待在自己的船上,留意这中型船只的动向,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为它重新定位调校一下有些偏离航道的舵盘;或在中型船只的船长感觉孤单的时候,把船体向他靠拢,陪他说一会儿话,给他打打气;或在中型船只的船长不知道该怎么穿越骤起的风浪的时候,教他一两招航海的诀窍。
为了训练、尊重并且信任中型船只船长的能力,这两位有航海智慧的老手,不会跳上中型船只的驾驶舱,接手替他掌舵驾船;也不会在中型船只已经在风雨中摇晃的时候,再在一旁猛力地摇他的船。他们明白,对于中型船只的船长来说,他只要知道有两艘大船一直巡弋在侧,而那两个航海老手也一直在一旁默默关注,必要时,随时准备出手护航,这就足够了。因为对这个航海新手来说,他需要拥有自己的驾船经验,也需要相信自己具备独自驾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他知道,内心深处,自己最想去的港口在哪里。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龙应台说过,“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席慕容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那就没办法教他美术。
来看看下面这个泰国的创意广告,它曾在网上引起共鸣,让很多父母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不上补习班,不学音乐,不去世界各地旅行见世面,这些似乎都是现在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但是片中的男孩却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快乐长大,他没有一无是处,反倒学业优异。而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感恩父母,拥有乐观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爱和陪伴。
虽然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多物质上的满足,但是他们却在用心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投入地“玩”,肆意地“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玩闹中,亲子感情逐渐深厚,言传身教中孩子拥有了乐观的性格,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真正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
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很多父母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如果问你:你愿意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吗?
可能很多父母不愿意,他们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因此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甚至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比如借钱上补习班。可是这样做会收获我们想要的那种“成功”吗?恐怕多数父母是空欢喜的。
所以,与其大人哭孩子哭,彼此伤害、一起伤心,不如放下沉重的包袱,放松地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用爱和陪伴为孩子创造幸福的人生。
孩子的生命,自有TA该有的轨迹
作家毕淑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上面提到的五年级男孩,其实他是心疼妈妈的,可是他却不想因此而顺从妈妈委屈自己。未来的人生路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们不如放开手,只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支持、陪伴和爱,或许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THE END
编辑:小音
本文来自央视少儿,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