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宣布,将在2019年9月10日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提到未来的打算,马云表示,希望能“重回课堂”。
马云对教育始终割舍不下,他曾在“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中这样说:中国的教相当好,但育相当不够。
听了他的演讲,我们发现,马云强调的是孩子的这4个特质。
钱只是资源,是通过其它办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促进更多的就业,让别人更有快乐。
在马云看来,一个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替别人思考问题,让更多的人快乐,这就是一种“爱商”。
对于孩子来说,高“爱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对爱的感受更深,愿意主动为爱付出,对社会公益热心程度更高。
而这三个方面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引导与鼓励。
可可的妈妈是小区里出名的热心人,社区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总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在她的带动下,可可也对公益活动很积极。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可可的妈妈就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了“童年手拉手”活动,和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在这一天里,可可妈妈带着结对的孩子小凯和自家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做陶艺,最后还吃了一顿大餐。
可可妈妈说,每次参加这些活动,女儿都很开心,既可以认识不同的新朋友,还能听他们讲自己家乡的故事。
活动结束,可可依依不舍地和小伙伴告别,回到家还主动把自己全新的笔记本整理出来,说“下次看到小凯要送给他”。
也许可可还没有具体的“爱商”的概念,但在妈妈潜移默化的带动下,这个小姑娘小小年纪已经是个“公益达人”了。
对孩子而言,懂得爱,懂得给予和付出,也就学会了担当,学会了理解。
如果家庭中人人都感情淡漠,不愿意付出,对公益活动不屑一顾,孩子也会逐渐丧失“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变得狭隘、自私。
正如马云在演讲中提到,在机器逐渐替代人工的时代,唯有一件事是无可取代的,那就是人类的爱。
培养“爱商”,就是让孩子赢在未来。
我特别鼓励孩子要会玩,最聪明的孩子,既会玩,也会读书。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玩”的重要性,曾用猴子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把几只小猴子和同伴们隔离开来,单独关在笼子里。
这些小猴就这样被剥夺了和同伴玩耍嬉闹的机会。当从小就被隔离的猴子成年后,它们在性格和行为习惯上和同伴们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这些猴子显得异常敏感暴躁,有的则非常孤僻,无法正常进行猴群社交活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把孩子童年时期的玩耍比作“人生彩排”。
常常有人感叹黄磊的大女儿多多是人生赢家,小小年纪走过时装秀,演过话剧,还翻译了绘本。可你有没有想过,多多也是在父母身边“玩”着长大的。
当黄磊和孙莉进行《暗恋桃花源》的全国巡回演出时,还是个小不点的多多在剧团里度过了童年。
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孩子在闹哄哄的剧团里,还不得“玩疯了”。但恰恰是从小到大的话剧熏陶,让多多小小年纪爱上了话剧,也有了独特的艺术感知力。
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个文艺小少女,和她从小在话剧团里“玩”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今天重新设置中国的教育体系,幼儿园的孩子们,他刚刚开始必须学会唱歌、必须懂得音乐,必须欣赏音乐,音乐对人实在太重要。
马云在演讲中不止一次地感慨,国内教育对音乐的教育重视不够,孩子对美和艺术的感知力很匮乏。
有一次,马云在和朋友聊天,对方说准备让孩子留在加拿大学习花样滑冰。
马云听了很诧异:国内的花滑技巧水平也很高,为什么不回国练习呢?
朋友回答说,西方国家,花样滑冰的技艺和音乐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而在中国,技巧是很成熟了,但很多时候,花滑音乐就只是背景音乐而已,这是有差异的。
其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就曾经论述过这个概念,将这种对美的感知力称之为“美育”,就是一种根据美学理论而进行的陶冶感情的教育。
美育不仅包括对音乐的欣赏,绘画、诗歌、雕塑等一切艺术形态其实都包括在内,让人体会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这就是美育的意义所在。
我们中国的运动,基本上单个运动都非常好。我们缺乏冲突,运动很多是竞争性的冲突,大家对撞,在冲突中把握。运动是要有冲撞,冲撞中处理问题。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孩子要是和别人发生了冲突,第一反应一定是“平息事端”。
马云的看法倒是和传统家长不同,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有必须的“合理冲撞”。
有个说法生动地展现了中美家长在“合理冲撞”上的观念差异——两国家长的育儿观念差了一个橄榄球。
和中国家长生怕自家孩子受伤不同,美国父母非常注重橄榄球等团队体育项目,认为这类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他们不仅仅把体育看成强健孩子体魄的方式,还将其视为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部分。
运动就给了孩子一个创造“合理冲突”的机会。
通过参加足球、篮球或者小朋友喜欢的其他运动,孩子能在对撞中学会把握,在冲突中逐渐调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作为一手缔造阿里集团的成功企业家,马云向来以目光长远出名。
和普通家长相比,他更多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
无论是爱商、美育,还是会玩、会冲撞,都包含着对孩子“成人”的殷殷期待。比起“人人成材”,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