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溜个娃就心碎一地!要扛住多少人的唠叨,我们才能不焦虑?

作者:涵妈育儿 09-25阅读:3017次

源于瓜妈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位妈妈说,“邻居家的孩子6个月就能自主入睡了,我们家这个快1岁半了,每天还要抱着走来走去,给她唱歌,还要摇,睡前至少折腾一两个小时,这差距怎么那么大啊!”

其实,后台也经常有这样的留言:邻居家孩子两个月就会抬头了,5个月就会翻身,6个月就出牙了,7个月能爬,一顿能喝200ml奶!13个月说话就很利落……我们家孩子怎么7个月还不能翻身,11个月还没出牙,两岁还口齿不清,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去检查一下……

妈妈的心情我太了解了,我自己也曾是巴不得瓜瓜的生长发育像教科书一样标准,但随着瓜瓜长大,回头去看那些焦虑,真的有些“过虑”了。娃不是我创造的机器人,设定了程序就会按部就班,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时间。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北大硕士朋友Annie,她家的娃现在4岁了,也曾是一个让人无比焦虑的“慢进生”……


文|Annie

我们家孩子属于教科书的对立面,八个月还不会翻身,一岁才出牙,两岁还说不清楚话……老母亲也还好,没有忧虑过重,但以前每次姥姥带娃出门溜个弯,玻璃心就碎一地。因为太多邻居大妈喜欢比较了,有些即便没说话,自己家孙子胖乎乎的往我家这个旁边一站,姥姥的心就隐隐作痛。

但孩子现在快五岁,各方面没看出有什么异常,老师还夸奖他是新一代学霸。想来,之前都是白焦虑瞎操心浪费能量,随便举几个例子:

还不会翻身?——忽然有一天就从床上掉下来了


半岁前孩子十分不情愿动,而有些小朋友三四个月就会翻身了,我们帮忙他翻身他都不翻,每天只是懒懒地躺着。然后在八个月的某一天突然会翻身了,有天夜里还从床上掉了下来。

又在某一天就在地垫上爬了起来。半岁时孩子有二十斤(是个小胖墩),等到能翻身能爬能走后,每天不停动,在床上也是拉着围栏不停转来转去,表演各种动作,因而到两岁也才二十多斤(后来变瘦子了)。

还不出牙?——别急着补钙啊!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姥姥带他在小区转悠,碰到年龄相近的孩子,总会问一句带孩子的老人:“你们家孩子长牙了吗?”

当天的饭桌上,姥姥就会嘀咕:“今天碰到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都可以啃鸡腿了。你看我们家的,只能用牙板咬。”

“今天碰到一个出牙晚的了,九个月还没出牙。” 姥姥甚至有种找到同伴的欣喜。

后来有一天,姥姥忧心忡忡地说,“那个没出牙的孩子也长牙了,现在我们家就是小区最晚出牙的孩子了。”

等到孩子快一岁时,我们去外地旅行,在火车站等车时,姥姥抱着孩子,突然两眼放光,告诉我:“你看,他长牙了。” 姥姥几乎要把孩子的嘴巴掰开让我们看。

我们家对孩子长牙的忧虑到此才终于得到释然,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我都要扛住别人让我给孩子补钙的唠叨。

实际上,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宝宝可能出生两三个月就长第一颗小乳牙,有些宝宝可能要迟到十二个月,这些都是正常的。

正常喂养的宝宝一般不会缺钙,宝宝出牙晚跟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出牙晚,孩子出牙也会相对晚一些。不同性别在出牙时间上也有所差别,一般男孩子出牙时间比女孩子稍晚。

什么时候能摘掉纸尿裤?——真的没有人不会自己大小便的

孩子出生后我一直用纸尿裤,半岁回老家时,就有亲戚提出质疑:“这么大还穿纸尿裤呀?我们家好早就把尿了。”我是坚决反对把尿的。一直顶住压力让他穿纸尿裤。

一岁之后,我买了一个小马桶,想训练他自己大小便,但每次把他按在马桶上,他就站起来,把马桶当成了一个玩具。后来我也就不管了。等到两岁多他去托班,别的小朋友会自己上厕所,他一开始不会,还是穿纸尿裤。到两岁半之后,自己就慢慢学会去上厕所了。晚上我也给他摘掉了纸尿裤,经历过一两次尿床之后,就没有出现问题了。

这个过程不能着急,我们家孩子的表弟晚上睡觉一拿掉纸尿裤就容易尿床,到四岁多才彻底告别纸尿裤。

什么时候才能利落说话?——三岁忽然会怼人的时候,特别想让他闭嘴!

孩子快两岁时,还是只能说出一些很简单的词,每天都要说很多遍“这是”,尤其吃东西之前要一遍遍确认吃的东西是什么。我切藕时,他问,这是。我说,藕。等做熟了,每吃一个藕丁之前,都要确认,藕,才吃下去。吃豆子也是,夹起一个豆子,豆豆,得到肯定回答后才吃下去。路上遇到叫得出名字的东西会说:喵喵、狗、鸟、水、树、车车、包包。

小区里同龄的小女孩早就会说整句了。

到三岁时,他开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到现在,已经会怼人,并且逻辑清晰。有次我带他在海滩玩沙,晚上七点时,广播中说工作人员已经下班,请大家不要继续在水中玩耍。我于是借机跟他说,广播中说不能玩了,要回家了。结果,人家撇我一眼:“广播中说的是不要待在水里,我们现在在岸上呢。”

什么时候可以安静地听妈妈读绘本?——在家里放满书,有一天他自己就拿起来读了


朋友家的女儿九个月就开始看书,到五六岁已经看了上千本,家里积累了一座小小图书馆。而我们家孩子对看书似乎没什么兴趣,只是把书当作玩具,撕书(从小就懂得书越读越薄的道理),啃书(早就明白书是食粮),或者一下子就翻到后面,从来不能耐心地听我讲完一个故事。

我仍然买了不少绘本,沙发上床上桌子上四处放一些,在孩子兴致比较好时翻开来看一下。渐渐地孩子也对书产生了兴趣,快两岁时每天都会自己拿绘本过来让我读,有时候也会自己翻,有些故事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几个简单的例子,没什么特别,却再一次印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父母只需要创造出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环境,耐心等待。



孩子有自己的天然进度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婴儿带着一个天然进度表降临人世。婴儿尽管知识尚未开化,但对于其内在需要,对于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非常“聪明”,父母应追随儿童,从儿童本身得到启示,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规定的模式。

体重、身高、爬行、走路、说话等等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作家六六说,自己的孩子11个月大才长第一颗牙,她要扛住周围人的唠叨,不给他乱吃补品。孩子9岁时,乳牙才脱了六颗,他的同学们中班就开始脱了,现在满口恒牙。她又经历煎熬。她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弹道,会按照自己的轨迹,旋转出黑暗奔向阳光。”

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这么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也一再说,不希望用世俗的标准框定孩子,希望他们长成自己,而不是要达到什么标准吗?

金子美玲有一首很美的诗,这样写:

我张开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可会飞的小鸟

也不能像我一样,

在大地上奔跑。

我晃动身体,

也摇不出动听的声音,

可会响的铃铛

也不能像我一样,

会唱好多的歌谣。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什么样的教育都比不上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在孩子出现状况时,妈妈们一定要温和而平静,整理好自己的思绪后再去面对孩子。方法总比问题多,很多问题暂时搁置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当作一个困扰,当作麻烦,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放大这个问题时,问题反而越来越大。当我们不那么在意时,问题在无声无息中却得到了解决。

儿童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吃饭与睡眠,很多父母非常在意,每天一定要吃几顿,每顿要均衡什么营养,越是在意,进行太多的错误训练和不良暗示,家长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心理负担更重,越是没法吃好与睡好。

养得太精细,就成为一种问题。我十分赞成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的一个观点:不管是最好的管。家长要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放宽心,一切事情反倒水到渠成。

不那么在意至少会让人心态平和,正如一段旅途你越是在意沿岸的风景是否美丽,越是能挑出刺来。当你放松心情时,更能欣赏到潺潺流水与两岸风光。

事情永远没法完美,自有发生,自有流向,不必焦虑。


作者Annie , 北大硕士,做过外国文学编辑和自由译者。现就职于互联网创业公司,育有一四岁男宝诚诚。

瓜妈最后说:

现在很多育儿文章都会让人倍感焦虑,但我一直希望妈妈们可以慢下来,放下焦虑,育儿书上的那些指标真的不是硬杠杠,基本上孩子到学龄前,之前的差异会缩小到忽略不见。我们大部分的焦虑回过头来看都是不必要的。当然初为人母,这样的担心也是正常的,也促使着我们去寻求更多的育儿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便焦虑也有它好的一面。

孩子是种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力,虽然父母是园丁,为他浇水施肥锄草,但是每个孩子长出来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成熟的快慢不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成长道路。

我们能做的,是全然的信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开出自己的花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