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大人好像总是忍不住替孩子做事。真的就是那种不自觉的就上去,替孩子把事情三下五除二就做了的越俎代庖。
那天,我家的小侄女从外面回来,一进家,姐姐就告诉她,给她留了好吃的。她转身看到我爸,问:“爷爷,我的好吃的呢?”
我爸正忙着,听了她的问话,说:“嗯嗯,在锅里,我去给你盛。”说完,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去厨房。
我有点讶异,在我印象里,我爸是不会惯孩子的那类家长,怎么现在,也没什么两样?锅是凉的,放的也不高,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她已经六岁多了,其实可以让她自己去拿。但是,我爸想也没想,自己去了。
关于让孩子学着独立的做事,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意识,我自己也是。
就说孩子学着用筷子这件事,我一直不知道正确的时机是什么时候,这件事就一直拖着,导致他至今都不太会用筷子,一用筷子吃饭,就吃的尤其慢,且饭菜掉的到处都是。
而我无意中看到朋友家的孩子,三岁左右就已经能把筷子用的非常自如了。我很惊诧,我一直以为娴熟的使用筷子怎么也得等五六岁的时候。
这件事让我感叹了一番,原来,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朋友大约是怕我自责,安慰我说:“没关系的,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我接受她的安慰,不过,我不赞同“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论调。
所谓的自然就会,也不过是大人虽然没刻意教,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模仿和练习了。如果完全不模仿,不练习,孩子是不可能自发就会的。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给予他足够的机会去练习。
一件事情,从完全不会到娴熟,是一个必须经历学习和大量练习的过程。“一万小时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我们当然并不希望孩子把每一项技能都达到专家级别,但是,日常的练习,肯定是少不了的。
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似乎人人都害怕困难,遇见了,不是想逃跑,就是想绕开。迎难而上的品质,是多次训练后的结果。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来说,就算是自己穿衣服这样的小事,也是个很大的困难。我家孩子关于穿衣洗漱的训练,经历了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过去了,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终于成为他应付自如的日常,再也不需要大人的插手。
PART
02
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不帮孩子做事就是不爱孩子,就是狠心的父母。
我是真的被鄙视过的:我有一回带孩子在餐厅吃饭,我坐在座位上没动,让孩子自己去洗手,自己向服务员要纸巾,自己捧着碗往嘴里扒拉米饭。就在我静静坐着,沉浸在自己的骄傲里的时候,我隐约听见有人愤愤不平的说“当妈的这样懒”的字眼,我用目光去寻找声音来源的时候,被一个精瘦干练的老太太用白眼狠狠的“剜”了一眼。
呃?什么情况?道不同不仅不能相谋,连进同一间餐厅吃饭都困难了?我确实是懒,可只有我懒点,我儿子才勤快呀?
我们养孩子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什么,而不是替孩子做什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不仅仅是因为你陪不了他一辈子,不能替他做一辈子,还因为,孩子需要在一件一件的力所能及的事里体会成就感,培养责任感。
被过度包办的孩子,没有上进心,不自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头儿,生活态度消极,遇事只会逃避、退缩。口头禅永远是:我不会、我不想、我无所谓。
明明是个少年,活的像个无欲无求的老人。让人总纳闷,这孩子怎么像一个提不起来的线偶人,却不知道源头就在家长的过度包办。
PART
03
过度包办还会造成界限感模糊,使孩子没有责任感。
有人说,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这话一点都没错,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界限感的缺乏尤甚。父母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无底线的进入孩子的世界。
为什么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
从界限感这个角度来说,他摔倒,他自己爬起来,那是孩子的事。
第一时间抢着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的家长并不知道,抱起的是孩子,踏破的是界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长大的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哪些本就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亲眼在见过一个女孩子,已经是高中生的年纪,在公交车上丢了钱包。她当时带着哭腔叫了一声:我钱包丢了!然后愣了三秒钟,掏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哭诉。
这种情况下,她找司机帮忙,更实际一点。但是,她只是抱着电话哭,别人就算有帮忙的想法,连个插嘴的空档都没有。结果可想而知,哭完了下车,她妈还有隔空捉贼的本事不成?
这样的孩子一看就是平时父母包办的太多了,没有历练过,缺乏处事经验,一遇事就慌,一慌就去找妈,根本意识不到这应该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事。换言之,那是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