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我带小花去了迪士尼玩,有一款捆在一起的棒棒糖,很多小朋友都拿着吃,小花看得眼神都发光了,我跟她说:“妈妈去给你买糖好吗?”
小花思考了很久,拽住我的衣服说:“妈妈算了,我要乖乖的,我不吃糖。”
我想到就在前两天,小花去给邻居家孩子分享糖果时,被那家阿姨说了几句:“你怎么总吃糖,不要给我们家孩子吃,都被你带坏了。”
事后,小花难过了好久,认为爱吃糖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之后我还是给小花买好了迪士尼棒棒糖,我想跟小花说:你可以是个爱吃糖的小孩,也可以是个会生气的小孩,做个真实的你自己,走自己路,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懂事”和“乖巧”是很多大人对小孩的最高赞誉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小孩的好与坏,这个评价的主体是大人,客体是孩子,主体掌握了对客体的定义,主动权掌握在大人手中。
只要一个孩子的行为符合大人的主观想法,那么就是乖,反之,不乖。
本文图片来自影片《乖孩子的危险之处》
大人的主观想法是什么?
是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是左邻右舍叔叔阿姨们的喜爱之情;
是成绩单上永远的前十名,家长会上老师表扬的常客;
是其他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
The School of Life有一则影片——《The Dangers of the Good Child乖孩子的危险之处》,好孩子不会像熊孩子那样经常制造问题,所以人们才会觉得他们没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乖小孩的优秀,因为他们的行为总是符合期待,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好孩子隐藏的悲伤和未来的困难开始于他们内心需要过度服从。
他们的优秀是一种必然性而不是一种选择,他们隐藏在内心的痛苦和他们长大后会遇到的难关,其实都源自于一种促使他们过度顺从的需求。
“乖”不是个褒义词
我们时常会感叹现在孩子长大后是多么地让人不省心,其实,是他们的童年过于听话。孩子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如果表现地“乖”大人就会高兴。于是,敏感的小孩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在了心里,努力改变做出那个“乖”的样子,使得自己可以讨人喜欢。
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乖”这个标签,那么ta并不是真的乖、真的顺从,与其说他们是懂事的,不如说他们懂得如何察言观色,懂得如何去讨好别人,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相比性格随性的孩子,他们会愿意为了讨好大人的欢心而去装乖,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让别人多喜爱自己一点。长此以往,“乖”小孩们会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总在第一时间考虑他人的想法,长大后,会变得不那么有主见,并且性格偏向软弱。
为了“乖”,不敢表达真实情绪,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很多,因为,他们总以满足别人意愿、获得别人肯定的生活方式为主导,没有表达自我声音的机会,忽视了自己的真实诉求,内心无意间被抑制地十分痛苦。
● 常牺牲自我的感受,不懂得拒绝
● 出发点永远都是别人
● 做他人期待的孩子,不做自己
看脸色长大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苦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当我们一起长大成人后,她跟我说:她不敢拒绝,哪怕是她不愿意的;拒绝别人使她感觉自己是不好的,会产生内疚之情。
路上遇到发传单的,不愿直接拒绝别人,每次和人纠缠很久才能离开;同事让她帮忙,从不拒绝,导致自己常常加班到深夜……
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童年应该是89点钟的太阳,而我却是晚上78点钟的月亮。我从来都乖,乖乖学习、乖乖听大人的话,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文静乖巧。我乖了这么多年,突然觉得有点悲哀,在原本该有活力、该有自己性格的时候,我却沉稳的可怕。想要做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可这样的伪装太累。说出的每一句话、走出的每一步都要思前想后、小心翼翼,就怕自己以后后悔......
她从小生活在混乱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婚姻不幸福,不知何时就会爆发,她一定要随时保持着自己要乖乖地。
小时候,她非常不爱吃羊肉,每次都十分抗拒,可妈妈说不能挑食,强硬地要求她吃了下去,导致她很反胃,她本来想再坚持一下不吃,但她妈妈的脸色一变,一下子就退缩了。
她害怕妈妈变脸,害怕妈妈会大庭广众之下把东西硬塞给她吃,害怕妈妈生气让她没有面子。所以她从小就知道,不能因为自己让别人生气,也不能和人发生冲突,不能说不和拒绝,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那些看脸色长大的孩子,心里真的太苦了。他们常常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处于不可控状态、习惯性地去讨好、忽视自我感受、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委屈无助……不管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修复。
迎合他人总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传递给人家这样的讯息:我是不重要的(你开心就好)。如果孩子总是在为他人活,处处顾虑别人的感受,自我概念逐渐变得渺小,失去了自我价值感。这样的人生,难道不苦吗?
当个乖小孩子很累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3岁的儿童如果不反抗,那就不是正常儿童,到了5、6岁时,孩子的反抗行为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不是不要一个“乖小孩”,而是要一个不会盲目听话的孩子,对于所有值得怀疑的问题,ta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具备说出疑问的勇气。
这样的“无所畏惧”需要在平时家庭轻松宽容的氛围中去培养,如果孩子处于一个严厉的环境,那当然ta不敢说,只能让自己变得更“乖”。
鼓励孩子的鬼主意
一位老师让孩子们画苹果,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只蓝色的大苹果,老师看到后夸他:“画得真好!”家长看到了很奇怪,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去纠正他错误的用色呢?”老师回答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说不定他将来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
孩子的“乖”更多地应该体现在生活规矩和行为道德上。在思维层面上,要鼓励“不听话”。容忍孩子的不听话,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用成人的思维去干涉,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的一个来访者有天在父母面前痛哭了一整夜,以至于父母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天她跟我说,是因为在大庭广众下被大人臭骂了一顿,长久的压抑和克制,让所有的不满在那一刻爆发。
她很优秀,从小学到现在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礼貌爱微笑,习惯了人前温和,从不顶撞,朋友对她的评价是:懦弱和怂,她总是在大家面前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乖巧的形象,但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自己很多问题:放不开、一根筋、烂好人、讨厌被关注、完美主义……
一味地妥协并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和喜欢,你慢慢地会变得不像自己,变得不那么鲜明,不够独特,愈发平庸,丧失自我。
孩子,希望你能做一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活出自我,当个乖小孩子很累,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万种,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规规矩矩地压过固定的轨道,到达终点站,窗外的风景,再美,也与ta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