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二旭妈妈
成长树原创,其他公号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chengzhangshu9授权
国庆长假第一天,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扬州某小区,一名8岁女孩取走了快递员秦女士放在门卫处价值2980元的快递!
秦女士找到孩子家长时,女孩父亲先是不承认孩子拿了快递,后又称:“小区门口明文规定禁止放快递,全额赔偿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部责任并不在女孩!一个8岁的孩子,懂什么?!”
女孩父亲的拒绝担责,让秦女士很委屈,她自行垫付了2980块钱。
作为快递员,秦女士可能没有尽到妥善保管的责任。
但是随意取走别人快递的女孩,真的如她父亲所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用承担全额赔偿责任吗”?!
从调取的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个身穿黄裙的女孩拿起快递转身快跑,其动作之敏捷,神情之掩藏,都不像“不懂什么”的样子。
至少,孩子懂得:东西是好的,不管是不是我的,我要悄悄占为己有!其实这就是偷盗,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父母不严词告诫,却出来袒护!
不得不感慨:怪不得熊孩子越来越多,原来是厘不清的父母越来越普遍。
因事小而不为,帮孩子“打圆场”、推卸责任,看似只是维护孩子,却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失职。
1
小而不教,
孩子茫然而不知对错
以为孩子小或事小而不教导,会导致孩子对认知的巨大空洞。
就在国庆节当天,广西贵港白沙镇,3个孩子跑到动车铁轨上玩耍,致使行驶中的动车急刹后停车,万幸,3个孩子平安无事。
据悉,孩子们登上的南广高铁是连接南宁和广州的高速铁路,两省区间开行的动车相当密集,时速达200多公里。
且不说动车被紧急逼停几分钟,有可能扰乱整条铁路运行线路的秩序。
若司机当时反应不敏捷或动车紧急制动稍欠灵敏,时速200多公里飞驰的列车轨道上,孩子们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网友评论中,不乏这样的声音:“孩子小,懂什么?!”“白沙镇,农村!家长没有教导孩子的意识!”
教导孩子,还应有城乡之分吗?!无论城乡,教育孩子,都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孩子,不会凭天性成才。不教,或疏忽教导,只会让孩子的认知难以对接社会常识。
《好奇心》一书指出:好奇心来自知识的缺口。面对庞大的知识大块,很多人会持“无知而快乐效应”:即没觉得自己有必要知道一种知识或常识。或当你完全无知时,根本不知道有那种知识和常识的存在,更不会对这类知识、常识提起兴趣。
当撕开知识大块的一个缺口,人们才对相关知识、常识感兴趣。
孩子的教育如是。持有“小事不教”观念的家长,无法撕开孩子对世界认知的缺口。
面对常识、规则、对错,孩子茫然而无知,既提不起认知他们的兴趣,更想不到这类事情的严重后果。
当孩子凭天性和本能犯了在常人看来很严重的错误时,孩子却依然觉得“无所谓”,这也正是大众眼中“熊孩子”的惯常反应。
成人“因小不教”导致孩子的认知失衡,正是造就孩子“熊”行为的根源。
2
小而不纠,
孩子在错误的路上会越走越远
心理学上有个“得寸进尺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要求,愿意这样做的居民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实验表明:当人们卷入一项活动的一小部分后,便会产生自己融入此活动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下去。
当一个人做了错事没有被及时纠正,在“得寸进尺效应”下,他很可能会“越来越错”。
反之,当一个人做错事被及时制止,“得寸进尺效应”也会不复存在。
去年南京六朝博物馆,一名孩子跟随班级参观时,悄悄拿走了用于布展的两块鹅卵石。
鹅卵石不大,但孩子妈妈却没有姑息纵容。她让孩子写好道歉信,亲自骑电车带孩子去博物馆道歉,妈妈在人行道上等,让孩子自己进去说。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孩子懂得了知错就改。
前段时间,陕西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在电梯角落小便,男孩妈妈知道后,让男孩写了道歉信,在业主群道歉,并惩罚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
孩子天性顽萌,但在明智妈妈的教导下,他懂得了什么叫担责。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小事不小,及时纠错,孩子才不会旁逸斜出,行为和认知才不会偏斜。
3
小而不熏,
潜移默化造就熊孩子
曾看过一则外国视频: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
视频中,每个成人后边都跟着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行为,都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如初一辙:
母亲在电梯上吸烟,并随意扔烟头,孩子也学她的样子,公共场合吸烟并随意丢烟头;
父亲碰掉别人的东西置之不理,孩子也目不斜视走过;
父亲随地丢垃圾,孩子同时也把垃圾扔地上,做得那么自然而然;
母亲随地吐痰、打砸路边公共电话,女儿紧随其后;
母亲当街对路人大声咒骂,孩子骂得更带劲,甚至竖起中指表示恶意;
父亲对家人动怒动粗,男孩子也挥起拳头,暴脾气一览无余……
视频看得人很震撼!生活中成人不经意的言语、动作背后的影响,通过视频被放大了,它们一滴不漏地都倾泻到了孩子身上,渐渐组成孩子的性格、精神基因。
以为孩子小,父母就掩人耳目,行为不坦荡、推卸责任、行使不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孩子其实都能感觉到。
《和陌生人说话》栏目中,有个女嘉宾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代父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父母当着你的面说一些(不对的)话后,一转脸看见孩子又会说,他还小,不懂。其实,孩子都懂。”
对待小事的态度,照见了一个人的德行。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要谈良好的规则意识。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是照见你最真实模样的镜子”。
中国古语也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教育孩子无小事,那些以孩子小或事小而不注重自我言行的父母,无意间,教会了孩子遇事的“熊态度”、“熊作为”。
4
孩子小不小,
该以社会标准评价的
很多公共场合“熊孩子”胡作非为的情形下,家长站出来袒护都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
前段时间,上海首例养狗纠纷致死事件中,20岁的大学生张某遛狗未系狗绳,吓到拿快递的周某,争执之下,张某当场打死周某父亲。
事后,张某奶奶痛心疾首:“他还小不懂事啊,大家一人让一步不就行了吗?为了一只狗没有这个必要啊!”
在家长眼中,自己孩子再大,也依然是个孩子。
20岁的大学生,遛狗不栓绳、亲手结束一条鲜活的生命,社会不会认为他不懂事,法律更不会认为他还小。他应该承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该承担的一切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变成畸形发展。
家长明知厉害关系而不教孩子,以“护犊”之心袒护他们,只会让孩子走上社会后吃加倍的苦头。
家庭里没有给到孩子的教育,社会会补偿,而这种补偿,往往带有惩罚意味。
父母的“小而不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加害?!
马卡连柯说:每一个作父母的都应当有完全清楚的概念,应当了解自己在家庭里并不是毫无约束的主人,而只是集体中负有责任的长者。
父母对于孩子,除了养育,还有任重而道远的教育任务。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怀有美好的向往和希冀,而优秀孩子和熊孩子之间,可能只隔着父母对一件小事的处理态度。
是时候告诉孩子了: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包庇和袒护!
愿每个孩子,都不被误导。愿每位家长,都能早些懂得:坦率和承担,才是孩子行走世间最美的姿态。
更多原创关注成长树微信公众号:chengzhangsh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