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更自信?

作者:赵博士养育咨询室 10-18阅读:3160次

上篇讲到 “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让孩子能够信任他人对自己持有善良美好的意图;

第二,让孩子真正地由衷地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那么,如何实现这上述目标?

首先,父母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越是小孩子越要给予积极反馈”。因为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往往建立在他人对自身不断积极反馈的基础上。上幼儿园之前的三年,很多孩子基本上已从父母那里形成对他人心理的认识和解读,建立了正性或负性的惯性思维。因此,父母从小的正向引导尤为重要。

另外,积极反馈必须包括客观真实的反馈,并不是指父母要有意回避、掩盖、或是扭曲事实,让孩子浸泡在一切完美的蜜语中。

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的小例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做了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家长要如何操作,才能既不破坏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又能调整行为?

四岁的稳稳和妈妈一起乘坐公交车,孩子两条小腿够不到地,悬在空中。没过多久,稳稳就开始了新的游戏。他不停地摆动小腿,越踢幅度越大,时不时地踢到前排座椅。

妈妈很快捕获了儿子的行为,也明显知觉到了前排乘客的不满,人家已经忍不住回头看了儿子好几次,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妈妈觉得责备可能会随时爆发出来。这种直觉让妈妈逐渐焦虑起来。

于是,妈妈一把按住稳稳的腿,小声严肃地说,“快别踢了,前面阿姨都生气了!”稳稳才不管妈妈说什么呢,挣脱开妈妈的手,继续踢!妈妈生气了,瞪着眼睛,对儿子说,“你要是再踢,一会儿阿姨来说你,我可不管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不听话呢?”

听完妈妈的话,稳稳的行为不仅没有调整,更加“疯狂”,大声说起来,“我就想踢!我就是要踢!就是要让阿姨生气!”

按捺许久的阿姨也实在忍不住了,“小朋友,你踢了那么久,都好几站地了,阿姨不也没说,不是吗?你怎么还越踢越来劲了呢?要踢回你们家踢去!”

看到阿姨生气地样子,听到阿姨的一番“训斥”,刚才还狂得不得了稳稳,竟然哇地一声扎在妈妈怀里哭了起来。整个车厢,气氛十分尴尬。看到儿子如此,妈妈又开始忍不住护起犊子来,“这位女士,对不起啦!他一个小孩子,您说这些,他又听不懂!”

一场没有硝烟,但是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愉快的对话,仍在继续。。。。。。

无论结果如何,仅是前述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势必在无形中,已经让孩子对外面世界里的他人产生一种无形的恐惧和担忧,甚至是愤怒。

其实,孩子出现任何行为都并不可怕,孩子好动也是天性使然。即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不应该踢别人的椅背,很多时候也是很难执行合一,控制不住自己想动的举动。(有心的家长可以提前准备小游戏和玩具,让孩子不至于无聊地踢椅背)

如果妈妈可以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重点就是妈妈要从更多善意的角度来帮助孩子解读他人的行为,让孩子能够产生共情,从而实现对自己行为的调整和控制。让孩子从“惹事”的一方,成为愿意“助人”的一方。

妈妈可以一边扶着孩子的小腿,一边跟孩子说,“腿能踢得这么高了,这么灵活啊!回家教教妈妈,看妈妈能不能跟你踢得一样高!但是儿子,现在真的不能踢了!你仔细看看,前面的阿姨上了一天班,是不是特别累?人累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咱们就安静地坐着吧!让她好好休息一下!妈妈跟你玩个手指游戏?。。。。。。”

在这样的引导和解读中,妈妈首先接纳孩子踢腿的行为,随后为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踢腿有意思,但是不适合现在做?为什么?因为自己可能会打扰别人,别人很需要休息!

如此一来,孩子对他人反馈就学会了合理的识别和解读,即因为我影响到了别人,所以别人会有情绪反应。正确识别之后,孩子会基于利他的考虑,收敛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充满信任和期待,希望自己的行为不会打扰别人,能让别人有开心的感觉。

如果妈妈之前讲的那样,孩子领会的则是这样的逻辑:因为我影响了别人,别人就会恶狠狠地来收拾我怪罪我!基于这样的心理解读,孩子就很容易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产生叛逆的想法,因为别人可能会表现出恶,所以我就更加不听话,更疯狂地踢腿,谁让他们不接受我?还想批评我?

尽管孩子表面上继续我行我素,但大多数孩子在内心深处,完全能够知晓自己行为的性质,当认识到别人很反感自己的举动时,孩子很容易也产生排斥自己讨厌自己的情绪,为了平复和化解负性情绪,孩子就会更加不听话。

还有的孩子,确实不会继续踢腿,但是他们更多可能是被父母的话语吓到,担心别人真的惩罚自己,于是赶紧收敛,不敢继续造次。这样日积月累,时间久了,孩子会认为世界充满了限制和惩罚,自己总是不能随心所欲,自己总是被嫌弃和厌恶,孩子也会在别人的否定中,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如果父母有意地让孩子相信,别人并不会讨厌他这个人,只是因为他此时的行为不合适,给别人带来了不舒适,孩子就更有可能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乖巧”孩子!

不管是哪种行为,可以肯定的是,让孩子过多地感受到他人敌意、负性的心理意图,都很容易让孩子有更加糟糕的行为,继而出现两个极端发展倾向:一种孩子表面更叛逆更不听话,其实内心常会跟着别人一起否定自己;另一种孩子则是心生恐惧倍感畏缩,不敢大方地表现自己。整合在一起,孩子便很难拥有自信。

吓唬式的家庭教育,没有接纳直接管控的教养方法,势必让孩子认为,别人不会包容自己,对自己有很多不满,进而失去对他人善意和美好的信任。久而久之,建立对他人的负性信念,这种社会认知会迁移和泛化到很多不熟悉的人群上,让孩子畏惧在别人面前的表现。

如果总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受欢迎,总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不愉快时,孩子也很难由衷地喜欢自己,更难以发自内心地肯定自己。

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绝对完美,没有任何瑕疵的;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一无是处,浑身上下都是问题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长首先要懂得欣赏孩子,每天多对孩子微笑,多拥抱孩子,爱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暖暖的爱,而不是每天教育嘱咐不停,让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终日担心自己又哪里做得不好,又会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不满意。

更为不可思议地是,很多对孩子不满意的父母,往往也对自己并不满意,或许对自身不满意,才是父母善于挑剔孩子的核心原因。同样,对世界并不满意的父母,又怎会善于帮助孩子建立对他人的善意解读?

父母对孩子表达出来的不满意,终将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此一来,自信从何而来?不得不说,想要纠正孩子的父母太多,能够豁达接纳孩子的父母终究太少。

在一段关系里,如果总是出现冲突,那么更成熟的一方理应主动反思,譬如父母和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确实年幼无知,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提醒父母要立即出手扭转的时候,而是要关注孩子,需要什么提醒和帮助?出现问题有可能就是崭新的成长时机。

似乎,孩子的问题总是没有那么容易解决,即使父母总是帮助孩子建立他信,也接纳孩子的实际状况,但是孩子还是总要怯场怎么办?哪些具体做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孩子?自信建立真的有那么难?敬请关注下一篇!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