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信!这个说法是真的,孩子再不培养就晚了

作者:育儿网官方号 10-21阅读:3800次

俗话所说的“三岁看老”,就是指通过观察宝宝幼时的表现,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以后的发展。有人相信,有人对此不以为然,那么这句俗语是否存在科学性呢?请接下往下看:

三岁看到老的说法是否科学?

“三岁看老”的说法由来已久,其实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1.三岁是大脑发育关键期

研究表明,0-3岁是人脑发育非常重要的阶段。宝宝出生时,大脑只有370g,一岁左右时,大脑重量接近成人脑重的60%;两岁左右时,大脑重量约是出生时的3倍,约为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脑重已经接近成年人。之后,脑部发育速度会减缓。

因此,在宝宝出生后的2-3年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给予宝宝良好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大有裨益。

2.三岁是性格和能力培养重要阶段

1980年,英国专家的精神病学专家和教授对1000名3岁孩子做了观察实验,这些孩子的言行,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成为了证明“三岁看老”的有力证据。主持该研究的卡斯比教授提到,3岁以前,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所经历的事情。

0-3岁,孩子接受怎么样的教育,之后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朝昔相处的大人所说话、所做的事,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3.三岁时学习事半功倍

相信狼孩的故事不少人都有所耳闻,一名7岁多的狼孩被发现候,不会直立走路、不会说话,更不懂得交流。经过专业人员长达6年的陪伴,他只学会了走路。到他17岁的时候,只会讲十多个单词,智力水平相当于4岁小孩。

由此可以看出,0-3岁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把握关键期教育孩子?

没想到“三岁看老”竟然是有科学道理的!那么抓住0-3岁的黄金期,对宝宝进行教育,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父母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早期教育的重点并非是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心理成长。如果这个阶段,家长过于溺爱,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或是不尊重孩子,不愿满足他的物质或心理需求,会导致孩子不独立、贪图玩乐。那么,什么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呢?还是应该以示范教育为主。

1.日常护理教育

通常,1岁半的宝宝可以开始练习怎么穿鞋。当孩子穿反时,很多家长的反应是“穿错了,左右搞反了”。但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对错还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大人的意思,大人的话语会让他们感觉到压力,不悦的语气让他们紧张起来。

其实,父母只要告诉孩子怎么穿才正确,例如平静地说“把两只鞋子交换一下”。若只是教孩子左和右,他们根本不明白。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无法接收太复杂的知识,简单的指令更易搞懂。一般经过1-2个月的提醒,孩子就学会怎么正确穿鞋了。

2.游戏、学习教育

关于做游戏或是学习知识,家长应起到示范作用。可以稍微慢一点,让孩子看清楚动作,之后给予他足够的时间练习。千万不要一直在旁边说“错了错了,不是这样的”。

若家长只是教,不让孩子练习,那么只要没人教,孩子就不会做了,慢慢丧失了自我学习能力。还有,若孩子练习的时候你一直在旁边唠叨,会影响他的专注力。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能够自己学习改正,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也让他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3.礼貌教育

关于礼貌,也需要家长的示范。例如别人和宝宝打招呼时,他毫无表示,有些家长会催促孩子说“怎么这么没礼貌啊,快点和爷爷问好!”之类的。这是典型的“教”,会让孩子倍感压力,而来自家长的指责还可能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

其实,家长只需用孩子的语气说“爷爷好”或“爷爷再见”……为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就好了。

孩子常见状况怎么处理?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年幼时,家长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孩子哭闹、打人……错误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影响到宝宝性格、价值观等的长成。那么面对这些情况,到底怎么应对才正确?

1.哭闹不休

喜怒哀乐都是宝宝正常的情绪,可不要主观地认为宝宝哭闹烦skr人。宝宝哭闹时,请不要立马就冲上前安抚宝宝,会让他产生控制家长的心理;也不要指责宝宝,说“男孩子,不许哭”,这样会让宝宝压抑自己,不懂得如何发泄情绪。

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表达对宝宝难过情绪的理解,例如可以说“宝宝饿了吗?妈妈来了”。然后可以说“妈妈爱你,妈妈知道你……”“好,我们待会儿再……”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宝宝发泄出心中的不愉快。之后他就可能挂着泪珠找小伙伴玩耍去了。

2.爱打人

2-3岁的宝宝,经常出现爱打人的行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1)通过“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来认知和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2)缺乏安全感,用打人来发泄情绪或引起父母注意;

(3)没学会如何正确进行人际交往,着急时通过攻击动作来表达意思。

孩子打人,家长不要急着说“不要打人”“打人是不对的”之类的话,根本起不到效果,反而让孩子更来劲。家长应该抱住孩子不让他继续打人,并且向被打的孩子和家长道歉,之后平静地离开。还需要多陪陪孩子,给予足够的安慰。请记住,此时讲道理是没用的。

而被打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冷静,学会理解打人的孩子,不要觉得自己家孩子被欺负了。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之后更易被欺负。也不要和家长说孩子被打了,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哪里不好才被打的,变得胆小弱懦。

最好先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之后对打人的小孩说:“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只是想和我们家xx一起玩,来握个手吧。”

一般孩子3岁后会慢慢懂事,如果此时还爱打人,要找出深层原因,例如是否存在家暴,并解决问题。孩子打人时要立即制止,告诉他“不可以”。注意,只要告诉孩子不可以就好,淡化负面的行为。

3.争夺玩具

从宝宝开始与人交往,家长就应该让他们明确:谁的玩具谁有决定权,大人不能强迫让他分享,也不能诱哄他拱手相让。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设备,那么就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先来的可以选择继续玩或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在一旁。

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可能会哭闹,大人要平静地告诉他“要学会等待”,也可用其他玩具或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不愿意让出玩具,不要给他贴上“小气”之类的标签,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分享。只有当孩子清楚自己对玩具的所有权,才能谈分享这回事。如果大人碍于面子,强行让孩子让出玩具,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他也可以抢夺别人的玩具。

3岁之前,不要急着让孩子养成大公无私的品质。一般等3岁后,孩子懂得玩具给别人玩,还是可以要回来的,自然乐于分享。

“三岁看老”不是一句空话,妈妈们要把握住0-3岁的关键期,好好教导宝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