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随笔
这几天有两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事情发生在10月16日上午7点多,突然有一名女子出现在溧阳高中的教学楼四楼一间教室外,“我就看到她蹲下来把高跟鞋脱了提在手上,赤着脚走。”拍摄者是该校的一位老师,她也很感动这位妈妈的这个举动。
“这两天降温,早晨地面上还是比较凉的,她穿的是一双红色高跟鞋,可见她平时很爱美的。所以,她这么做真的很打动我。”拍照的老师介绍,也正是因为被该女子的行为所触动,她随即外出拍照记录了这一画面。
许多人看到这两张照片之后也纷纷留言,表示自己若处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也会保持安静的氛围,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说明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而我从这个细节里看出这位妈妈由内而外的一种教养,相信这位妈妈的孩子也会很优秀,因为一位有教养的妈妈会影响一个家族几代人。
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教养的习得,最早都来自于家庭,更确切地说是来自妈妈。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视作一面镜子,孩子会渴望在镜中看见自己,所以会下意识地去模仿母亲的行为,甚至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爱而去刻意“迎合”母亲的喜好。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全部思想,全部语言与行动,在最初,几乎都来自于他的妈妈,成年以后,就会成为一种潜意识,许多人会公开否认,但这种潜意识会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刻显露出来,例如这位赤脚的妈妈,一定也是受了她妈妈的影响,她的妈妈也就教室里孩子的外婆,必然也是一个心底温暖,不愿意轻易的打扰他人,这和文化程度无关,而是和她内心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有关,有许多高学历的所谓精英分子,在一些行为上体现出来的无礼、粗鲁一点不比普通人少,在过去的媒体上有过一些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聪明的妈妈,会明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她们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时,会去纠正自己的一些缺点,这样才能与孩子共同进步。
其实,骨子里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人,也愿意成为有教养的人。
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洗干净或者端到指定地点、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推开弹簧门之后为后面的人挡着门......如果你在生活里遇到这样的人,会惊喜地觉得遇到很成熟很有礼貌的人。
然而,很多中国家长也处在矛盾之中,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因为,曾经有过一个阶段,十年时间毁掉了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包括教养在内的属于人性美好的部分都被剥夺干净,这样的理念至今仍然有市场,当你看到一些公共场合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如同吵架的孩子,请不要觉得意外,这就是遗毒至今的危害,这样的粗鲁无礼却被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是个干大事的样子。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干大事没关系,除非是干坏的大事。这种没教养极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那有父母也许会问,你说了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教养呢?是不是很高端,高大上,很难养成呢?
其实,对教养的概念定义本身也很困难,但我更愿意用这样一个描述: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自由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或者称界限感。有了这种界限意识,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下面,具体从一些行为的细化描述来意会和体验教养的存在。
室外声音和室内声音,言谈交流的教养
嬉戏吵闹是孩子的特点,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开放的地方,声音稍微大一点都没关系,但也不要影响到离得最近的陌生人,只要和你交流目标彼此听得清大概就可以了,例如你在公交站台看到另一端站着某个熟悉的人,你应该走过去,到其附近和他交流,而不是隔着中间的许多等车的,在两端大声说话,这就偏离了教养。另一个“室内音量”比较容易理解,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这里的室内包括家里的客厅、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尤其是封闭空间里的大声说话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目标楼层,电梯不是新闻发布台,也不是广场。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表现出两个人更亲密,而对另一个是疏离,小时候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很难,父母不如现在教给他们正确的有教养的言谈方式。
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你好,打扰一下,有个紧急的事和你说一下,看看怎么办才好?”
到人家家里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乱翻,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人的家,毕竟家里会有不少隐私,也许打开一扇门,里面乱糟糟,会让主人很难堪。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在桌肚里面会很不礼貌,虽然你是小孩儿,但也会有人在意这样的无礼行为。
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
从小不逼着孩子叫人,而是给TA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女儿,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有些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
家里客人走时一定要送出门口,并且说“thank you for coming”或“再见”;去别人家做客,走时要说“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或”谢谢款待“。如果到了睡觉时间客人还没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觉。
即使收到的礼物不是那么喜欢,也不能说”我不喜欢这个“”这个我有了诶!“,而是很好地跟送礼物的人说一声“谢谢你!”。如果喜欢的话就再加一句“我很喜欢!”。
爸爸妈妈给买了东西也要说一声“谢谢”。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练说“谢谢!再见!”
拒绝别人的好意时要说“不用了,谢谢”。
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要说”谢谢“。
礼貌用语适用于任何人,包括给他们开车的司机、给他们开门的门童、给他们上菜的服务员。
跟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餐桌礼仪
在孩子小的时候,最能体现教养和亲子状态的就是餐桌礼仪。
在孩子吃饭这个问题上,中国家长比较看重饭菜质量和吃进去的数量,所以比较喜欢喂饭什么的,孩子没有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只要他们能吃,在餐桌上怎么无礼都行,不在餐桌上吃也行。那些丧失了饮食自主权的孩子就会格外淘气。西方人呢比较看重自主性和餐桌行为,所以不喂饭,孩子爱吃什么吃什么,吃饱了就可以下去,但一定要自己吃,哪怕吃一身也没关系。家长的精力不花在催孩子吃东西上,而是花在培养餐桌礼仪上。
吃饭要人到齐了才宣布开动,偶尔大人临时有事会交待一声“你们先开动吧”才会开动。即使使用公筷,也只能夹靠近自己的,不能挑来挑去、不能搅和,夹起来就不能放回去。不要伸着手够离自己太远的食物,也不要站起来,只要请别人帮忙递给自己就好了。别人问你要不要吃一种食物,你如果想吃就说哦好谢谢,不想吃就说“不用了,谢谢”。
如果孩子被别人劝吃这吃那,他不想吃,热情的大人却不肯放过他,还是一直劝一直劝。你就教他说,下次你要看着人家,认真地说“不用了,谢谢。”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是小孩儿了,也会很尊重你,不强迫你了。
吃饭就是吃饭,不能一边吃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一边玩儿玩具。吃饱了要问一下大人“我吃饱了,可以下去了吗?”,大人同意了才能下桌,下去了就不能再跑回来吃了。 下桌要把自己的碗盘收到厨房。
说到餐桌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最好从能坐着吃辅食开始。难吗?日日坚持就不难。这只是又一个家长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过程。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会风气如此,教不好孩子”。但事实真相是,受过家长良好教养的孩子看到这些事儿的时候,并不会发出“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太不公平了!”的呐喊,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长为什么会要求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因为他们也觉得那些孩子太吵太烦了。
所以说,只有立场、方法不正确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父母自身的教养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你站什么高度,孩子就会在你的基础上看得更远一些。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比社会影响重要得多。要给他们正确的东西,让他们以后到了社会上能分辨错误的东西;而不是教给他们错误的东西,以期望他们未来能与社会丑恶现象顺利接轨。
对孩子唠叨是没用的,必须抓执行落实,有时还要讲究一些管理方法。 该说没说的话,让他再说一遍;该做没做的事儿,让他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时候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慢慢习惯成自然。行为需要反复训练,别怕麻烦,这个功夫值得花,因为趁着小培养一个好孩子其实是最容易的。
有人看了上面的那么多细节,觉得很麻烦,也记不住哪些细节,那好,这里再给你一个最简略的提醒:要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只要在这两个问题上要问一下自己:
作为父母,要孩子做的这些事儿你自己做到了吗?
教养的另一个核心句子就是:这么做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这两个问题回答好了,孩子的教养也就慢慢形成了,要尊重,不要纵容,才能理解教养的本质。我们这个社会什么时候尊重孩子的教养养成、把孩子当一个个生命来陪伴,教育才有希望,而这样的教养养成首先在妈妈的一言一行,就像开头那位赤脚妈妈那样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选择了在走廊里安静的走,不影响教室的师生,这个潜意识源头就是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