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疑似猥亵女童”在热搜榜上飘了几天,今天再一次引起了关注。
因为,南昌铁路公安处昨晚终于通报了调查结果,全文是这样的:
看起来,这件事好像有了个不错的结果——被曝光的男子是孩子的父亲、没有猥亵、不构成违法。
而且,还顺便感谢了广大网友对社会治安的关心。
可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让大家松一口气,反而点燃了更多的质疑:
到今天白天,由于不满意的声音太多,官方微博已关闭评论。
微博评论的关闭大概是因为压力山大。
与此同时,压力山大的还有一直关注事件进展的我们。
就在昨晚,我们的文章讨论了这件事背后的一些可能。于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还有人说我们说的是谣言、被打脸。
我们当然希望,这件事只是一个父亲因为没有把握好亲昵分寸闹出的误会;当然希望,没有任何孩子受到伤害。
但更对这位父亲没有界限感的举动忧心,对孩子母亲的毫无反应、周围群众甚至评论里觉得这件事是“闹着玩”、“关你屁事”的态度觉得可怕——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是被允许的、是和其他人无关的,那无形中将有多少孩子被推向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这位父亲的举动,会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愤怒?为什么警方的调查结果,并不能让大家满意?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样的表达爱的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家能接受的“正常”的范围。
●亲生父母和子女的亲昵行为,父母心中也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红线。
这条红线,是告诉孩子“隐私”、教会孩子可以拒绝任何让他不适的触碰,更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懂得保护自己的意识;
如果连爱孩子的父母,都不能为孩子筑起这道安全防线,那就相当于亲手把孩子向潜藏的恶魔推进!
●再爱孩子,也不能没有边界感。
视频中孩子很明显已经开始挣扎反抗,无论孩子的身体或情绪,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换成是一个大人,这样被在公共场合撩衣服、亲吻脖子、抚摸身体会被愤怒的拒绝,那么为什么孩子的反对却可以被无视?
让孩子明白“个体边界”,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的第一步。
@头条新闻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大部分的儿童性侵都是熟人犯罪,父女血亲的关系并不是为不当行为遮掩的借口。如果所有人都对这样的行为有了“人家是亲生的关我什么事”的预设,就相当于用冷漠把可能受害的孩子隔绝在了获救的希望之外。
一位关爱女童机构的负责人对这件事的观点是这样的:“拿到任何一个家庭里,这样的行为都不合适。
父女之间,身体仍然是有界限的,父亲爱孩子,也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家长和孩子的交往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身体隐私的认知。所以这位当事爸爸仍然应该受到谴责。
希望这个案例给他本人一个教训,也给更多家长以提醒。”
所以,这件事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焦点并不在于猥亵到底有没有发生、孩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这些问题上。
而在于我们对这样的事情,到底抱有怎样的态度;我们给孩子的环境,到底是不是足够安全?
我们反应过激吗?我们对那个爸爸网络暴力了吗?恰恰是我们对孩子权益关注太少。
就像当年我们还在感慨跨文化电影《刮痧》,美国人看到中国孩子被姥爷刮痧刮得满背“伤痕”紧急报案、要隔离保护孩子一样。
当时只是觉得美国人有些事儿太过较真,但今天看来,再来对比某些真的惨案,我们才真的读懂这种较真的意义。
认真的乌龙可以作为好的回忆、但冷漠的无视却可以摧毁孩子的一生。
还记得有个三岁孩子,被精神疾病的妈妈掐死,因为是亲生母亲,没人剥夺她的监护权吗?
如家庭和血缘保护不了孩子,反而成为伤害根源的时候,法律能不能跟上呢?
觉得孩子被不公平对待了,每个路人都该有资格管,这从来不是什么“闹着玩的小事”、更不是“关我屁事”。
如若不是大家在公共监督、社会保护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那还有多少个类似“南京车站猥亵案”、“重庆医院猥亵案”中的小孩被冷漠忽略。
尤其当儿童拐卖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的时候,一开始“随手拍”行动也被很多人批评过激,搞得在公共场合管教小孩都会被误会。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此被解救、挽回悲剧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关于孩子无小事!
如果敏感可以挽救更多的孩子,我们宁可大家更敏感一些!
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喊出来:公众敏感和监督不为过,我们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及时的阻止、质问、报案都没有错,并且我们呼吁大家这么做。
今天下午,央视也对这件事做出了点评:
“因为以父女血亲为遮掩的侵犯行为‘万一’发生,那就是落在小女孩不幸命运中的‘一万’。 ”
“无数双盯着这件事情的眼睛背后,是一颗颗想为少年儿童创造更美好世界的真心。这样的真心,应当得到尊重与满足。”
孩子是社会的财富和明天,在孩子的事情上,我们宁愿被打脸,也不能漠视!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