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越来越会讲条件。
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只要你好好上学,周末就带你去动物园;
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今天就没有睡前故事了;
自己好好吃饭,晚上可以多看一集动画片……
同样的,孩子也开始和父母“讲条件”:
你不让我看动画片我就不睡觉;
你给我买小汽车我就乖乖去上学;
你不带我去肯德基,我就不上课认真听讲……
这种现象并不是特例,而是实实在在经常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老实说,孩子爱讲条件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从小就需要家长给予关注和引导。
因为一旦孩子习惯了生活中事事和父母“讲条件”,会让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欢做交易,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形成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便不乐于主动去学习新事物,削弱了他的探索精神,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丧失很多主动权。
另一方面,孩子习惯了“讲条件”,会使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比如,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要和孩子商量很长时间。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爱“讲条件”的习惯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1、父母经常以同样的方式来“奖励”孩子
当发现孩子开始喜欢和自己讲条件时,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否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总是通过物质奖励来“引诱”他?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当自己忙于其他事情,或者“偷懒”不想多费精力管教孩子时,就喜欢用这种直接的方式。
比如:你乖乖去睡觉,明天奖励你吃冰激凌;你听妈妈的话去写作业,就允许你玩手机;你好好练琴,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等等。
“交换条件”往往都是父母先提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你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能不有样学样地和你谈条件呢?
2、父母对孩子没有底线的纵容以及妥协
在《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自己都评价自己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她说的没错,她对待孩子几乎没有原则,只要孩子一哭就会妥协。
孩子想要吃冰淇淋,她起初是不同意的,但孩子一哭,好的,给你;孩子要吃面包,她起初也是不同意的,然而孩子一撒泼打滚,又给买了……
面对女儿的耍赖,她也无可奈何。本来女儿米娅答应了马雅舒买完面包就去帮妈妈买水果,然而买完水果小姑娘开始闹着要吃完面包再买水果,马雅舒当然又一次的妥协了,于是到了最后,面包吃完了水果也没有买来……
每一次的母女对抗,最终都是以母亲的失败宣布告终。
这样管教下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呢?在马雅舒女儿,妈妈的权威十分脆弱,她很明白,妈妈被自己吃的死死的。于是,发展到后来,孩子开始不服管教,甚至出手打妈妈。
对于“讲条件”这个习惯,越早制止越好,不要等到孩子的条件越来越高,家长接受不了的时候,才意识到晚了。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讲条件”这个习惯呢?
1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和孩子讲条件
父母要先改掉经常跟孩子说的这些话:“你好好吃饭,吃完饭妈妈带你出去玩”,“你不听话今天就不能看动画片了”这些话。
如果孩子还在坚持要和父母讲条件,比如“妈妈,我可以先吃一根棒棒糖然后再吃饭吗?”
父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吃饭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吃,那就饿着。但现在要吃棒棒糖妈妈肯定不会允许,因为会影响你吃饭”,而不要跟孩子讲条件说:“你吃完饭妈妈再给你拿棒棒糖……”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给孩子提出了额外的承诺,为孩子提供了讨价还价的借口。
2
不做妥协父母,学会对孩子说“不”
为人父母者,都想给予自己孩子最好的,都想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好”的概念,理解的有些问题。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管束,任其随心所欲。
有些时候,我们要努力学会对孩子说“不”,尽管一开始可能很难,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谁忍心拒绝呢?而且,有很多时候的“不”,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但我们必须这样做。毕竟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对孩子说“不”,毕竟周围的别人不会像父母一样立即给孩子们想要的一切。
3
给孩子定一定规则
规则是约束孩子最好的工具。
我们应该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应该怎么去做。当我们因为坚持原则而拒绝孩子的时候,也要跟孩子做出解释。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失望,让他知道不能去做是有原因的。
比如,为什么不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因为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影响消化,对身体不好,而且会影响吃饭的速度,饭菜也会变凉,对身体更加不好。
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
父母只有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守住自己的原则,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也会逐渐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