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发表了有关厌学的文章后,后台收到很多令父母伤透脑筋的有关孩子厌学的留言,其中有些孩子厌学到不去上学的地步,父母很是抓狂。这世上快乐都雷同,但悲伤却千万种。同样的,爱学习孩子的动力都差不多,但中途放弃求学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
孩子A:家庭经济条件中上,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曾经填鸭式的教育环境,让莘莘学子回首往事时,有种痛并麻木着的无奈。父母不想让孩子重走那曾经唯分数至上的求学生涯,接受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后,断章取义地对孩子试行快乐教育,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就好。把孩子从学习中解放出来,减少学习数量,降低学习要求,缩短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更多自由发挥的时间,一切都好商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孩子已上初二。面临着中考的升学压力,曾经不良的学习习惯、薄弱的知识基础,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倒数的),青春期的自卑情绪纠缠着孩子,面对着同学的嘲讽、老师的点名批评,孩子越来越感觉在同学面前无地自容。因而,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打死也不愿意再进课堂。
孩子B:孩子从小留在老家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做了10年的留守儿童,到读小学5年级,才被爸爸妈妈接到身边。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孩子一时没法适应,再加上异地不同的教学水平,使得孩子学习上显得力不从心。曾经在乡村学校里,考到80几分算得上优等生,到了城市的学校,80几分已经算差等生拖后腿。父母得知孩子的考试分数离平均分都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感到十分愤怒:千辛万苦把你接到身边来,你却以这样的成绩回报我!新环境适应不了,学习跟不上,考得不好还要被斥责、打骂。渐渐地,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父母打骂得越凶,孩子逆反越强烈,如此恶性循环,孩子逃学、翘课,最后不得不辍学。
孩子C:民主的父母采用放养式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到点回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任由孩子自已做决定。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当今,孩子没有别的兴趣爱好,一门心思顾上了玩手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网恋、抖音上。看着网红吸粉快、赚钱多,孩子不再愿意去上学。她震震有词地跟父母说:读书最终还不是工作、赚钱,而我现在就能赚钱,为什么要去读书?
养育小孩就如种树苗,需要勤浇水、施肥、松土,密切关注,哪天小树苗被风吹倒了,要及时去扶起来,哪天小树苗长歪了,要及时扶稳并矫正,小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只管种下去,小树苗的命运要么被枯死,要么营养不良,要么长得不高大,要么长成歪脖子树,也有可能生命力特顽强,战胜一切困难长高长大了,但这只是个概率问题。当孩子最需要关心和呵护时,父母要么忙不顾暇,要么远离而去;当孩子最需要关注和引导时,父母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放任自流;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父母任由其自然生长、自学成才;当孩子在可塑造性的最好时期,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当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叛逆期时,才插手去干预和管束,可一切都是那么的棘手,或无从下手。
有个被青春叛逆期孩子搞得疲惫不堪的朋友问我:孩子整天抱着部手机,不肯去上学了,怎么办?我问孩子抱着手机玩什么呢?朋友回答我:不知道!孩子抱着手机是在网恋、玩抖音、搞直播,还是打游戏,父母一无所知,还能怎么办呢?看病要对症下药,这个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而有个沉迷手机不去上学的叛逆孩子,父母却惊慌失措得东西南北找不着方向。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走偏离大道,或者拐个大弯回到主道上,或者沿着崎岖不平的小道并行着走。孩子之所以会到达预定的终点,全靠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仔细地观察、了解,适时地进行引导、纠偏,才能使孩子不受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父母终归是缺席了。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化成熟化,尤其是潜意识的一些东西,很难自己把握和掌控。有时候只要外界有一点诱惑,孩子便很容易失去自己。女儿上五年级时,跟我说过班里有个别男同学,偷偷看黄色视频和书籍。在孩子初涉青春期,最需要父母关注和引导的时候,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视而不见,见而不管,不去问一问孩子在想什么在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孩子到了青春期,世界观还未稳定、成熟,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难免感到困惑,极需父母及时引导,帮助解惑。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还是个坯胎开始,父母的教育责任就已经开始了,从胎教、幼教,再到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没有哪个阶段能少了父母的参与、关注以及引导。“树大自直”,“自学成成”,“孩子的好坏与生俱来”类的思想早被证实是谬论了,那些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也该醒醒啦,自古以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条件但有底线地爱着孩子,才是为人母为人父应该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