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一起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西安某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因为被班主任带去强行剃了光头。
理发之后,孩子就不愿意再到学校上学,跟家人说要“等头发长出来再去”,否则“没法见人”。
父母做了孩子很多工作也说服不了孩子,无奈只好连续多天给孩子请假。
期间班主任来过一次家访,告诉孩子如果不去上学可能要被退学,当时还让孩子重复了一下,说“弃中考”,“弃学籍”。
紧接着第二天,孩子在父母去办理长假手续的时候,就从家里的顶楼跳下……
跟一个朋友谈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她叹了口气说老师做得确实过分了,但孩子也不该这么就走极端。并且很担忧的说,现在管孩子太难了,不知道怎么管才好。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对管孩子的尺度和力度有过类似的疑惑:
管得多了,担心妨碍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害怕孩子会不独立甚至可能走极端。
管得少了,担心孩子的坏习惯就此养成,害怕孩子以后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甚至影响整个人生。
一边是接纳、信任、尊重和自由,一边是约束、引导、规则和惩戒。
图片来源:电影《驯兔记》
他们之间似乎很矛盾,又似乎界限模糊。
不过很多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和通用的法则,可以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更有效率一些。
养育孩子其实跟医生救治病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急诊医生们面对伤情复杂的伤员,通常会先进行评估流程。
通过一些体征,比如气道、呼吸、循环来做出初步判断,优先保证病人的生命,再想办法解决剩下的问题。
我们养育孩子也是一样,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先界定和分析问题。
要给孩子自由还是给孩子约束,一般可以通过3个问题来判断:
孩子的行为,有没有违反社会规则,给他人造成不便或者损害他人的利益?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一定要来约束孩子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别让我走》
这些行为的种类有很多,有些是看起来“可大可小”的事情,所以也更需要随时提高警惕。
比如:
孩子喜欢翻动亲朋好友的包,到别人家做客喜欢翻别人家的抽屉;
孩子不愿意排队等待,非要插队;
孩子从床上往地上来回蹦蹦跳跳,影响了楼下邻居的休息;
孩子去掀女孩子的裙子或者拉扯女孩子的辫子;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打闹,追逐跑跳……
这些都很琐碎,很多家庭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吵闹争夺都是天性,没必要管得太死。
但是,跟规则相关的,恰恰是最该先去帮助孩子们适应的。
教育家吉诺特曾说: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
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父母们对孩子们的期望。
小时候没规矩的孩子,长大后极容易变得自私自利,无视他人的感受。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最初无心犯下这些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和约束,孩子以后真的会面临数不清的困惑和问题。
第二,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威胁到他自身的健康或者安全,有没有给其他人造成安全隐患?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也是父母们一定要制止孩子并且给孩子以约束的。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监控视频,视频中是一对母子在乘坐电梯。
最初孩子玩电梯的按钮,对着电梯钮乱按,母亲并没有任何阻止或告诫的意思。
之后孩子对电梯门产生了兴趣,双手扒着门,似乎在用力把门扒开。母亲依然放任孩子,没有阻止。
扒门无果后,孩子突然又开始在电梯中蹦蹦跳跳,一会上下蹦,一会跳到妈妈腿附近抱住妈妈,过程中母亲依然熟视无睹。
几秒后孩子又回到电梯门附近开始扒着门,想把门推开。
这时候电梯应该是到了相应楼层,正好开门,孩子的手直接就被电梯带着夹到了旁边缝隙里,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那一瞬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疼痛和哭喊,母亲也瞬间手忙脚乱,一面喊人一面试着把孩子的手拔出来。
万幸的是周围有人,而且物业发现及时,把电梯的电停掉了。
否则孩子手整个卡在电梯里,万一电梯启动上行或者下行,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类似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可以看成是一场意外,但似乎也隐藏着某种必然。
作为父母,跟孩子安全相关的那跟弦,是必须时时绷紧,一次也不能放松的。
平时要注意的危害健康和安全行为还有:
孩子拿着尖锐的物品跑来跑去,比如烤串、糖葫芦的竹签;
孩子跟小朋友在离马路很近的地方追逐奔跑,闯红灯或乘车不系好安全带;
孩子经常吃垃圾食品,用饮料代替喝水;
孩子经常挑逗、用力捏抓、戏耍小动物……
很多事情发生的概率都是极小的,但一旦真的发生,就是任何家庭都难以接受的后果。
从去年发生的女子下车被老虎扑咬毁容事件,到前不久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河事件,再到13岁男孩公路上把身体探出车外,撞到限高杆致死事件……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时的任性而为,带来的往往是难以挽回的灾难。
所以跟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事情,是父母有责任和义务,一定要管好的事情。
第三,孩子的行为,有没有超出父母的接受承受能力,对父母造成实质性的困扰?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实质性”,养育孩子本身是一个特别需要爱心和耐心的过程。
但是一旦超出必要的限度,让父母感受到了困扰,那么就是该去给孩子制定规则,约束孩子们的时候了。
比如说孩子打游戏,如果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这件事可能只需要把它归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活动。
父母只需要跟孩子约定好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时间,不必唠叨和担心太多。
但是有很多案例中,孩子不仅仅是打游戏,而且是背着父母,把家里的用来治病和生活的钱,全都打赏给了女主播和用来买游戏装备。
这种行为就需要父母及时的干预,父母有权利要求孩子对家庭负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类似的情形还有:
孩子强行要玩父母的手机,导致父母没办法用手机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孩子有意的损坏家里的物品,或要求父母提供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物品;
孩子辱骂、踢打家中的父母和长辈;
孩子拒绝承担任何家务,还经常把家弄得很乱……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应该尊重和体谅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在家庭中都不能考虑到自己行为对家庭成员的影响,那么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需要进行引导和纠正的。
以上三个问题,有任何一个的答案是“有”,那么父母们就有义务来对孩子进行干预,而如果每一个的答案都是“没有”,父母们其实就可以不必那么紧张,把试错的机会交还给孩子。
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特别焦虑,她是那种“闲不住”的妈妈,每天跟孩子相处都跟打仗一样。
图片来源:电视剧《厕所女神》
从早上叫孩子起床,就要跟孩子大呼小叫,有时候叫好几遍,孩子才磨磨蹭蹭的起来。
起来之后还要一会儿问:“妈,我作业都签字了吗?”,“妈,我球鞋给我找出来了吗?”
一会再问:“妈,我今天上美术课要带的东西都给我准备齐全了吗?”
好不容易开始吃饭,又要跟孩子纠结吃多吃少,吃没吃饱这些问题。
孩子爱跟她顶嘴,但是又离不开她。她在孩子面前也一会像是知晓万事的秘书,一会像是指派任务的领导。
这种相处模式对她,对孩子,都是很累心的。
很多问题是孩子自己应该自己掌控和负责的,孩子早上因为自己的原因起床迟到而受老师批评,自己因为粗心忘带作业和上课需要的物品而尴尬;
自己因为不提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而导致的手忙脚乱……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不应该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也不应该让生活全部被孩子裹挟和绑架。
像是衣服穿得够不够厚,吃的够不够饱,起床够不够及时,孩子自己安排的时间够不够科学,这些事情都完全可以交个孩子自己处理。
图片来源:电视剧《厕所女神》
也许孩子最开始会显得很笨拙,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并且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式也会因为孩子们的个性和具体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世界上并不存在万能的公式,也没有永远正确的选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仔细分辨关键性的问题,在孩子“越界”时候给与管教,在孩子处理自己的问题的时候给与尊重和自由,才能让孩子更加全面的发展。
更多原创关注成长树公众号:chengzhangsh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