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受的这种伤害,会影响他的一辈子!

作者:年糕妈妈 11-19阅读:2179次

有了孩子后,当妈的总是很操心:怕他冷、怕他饿,更怕他在外面受欺负。

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一种“欺负”是无形的。

它不会给孩子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却在你还没有察觉的时候,已经把孩子推向了危险边缘。

这种欺负被称为:校园欺凌。

就在前几天,广东的一份校园欺凌治理方案上了热搜,“起侮辱性绰号”被列入了欺凌范畴。

你可能觉得它离孩子很远,但很多人留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近年来,欺凌事件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美国《The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Exposure to Violence》(儿童暴力问题全国性调查) 数据显示20.4%的2-5岁儿童经历过身体欺凌,14.6%遭受过语言欺凌。

校园欺凌最早从语言欺凌开始;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遭遇欺凌的可能。

很多人以为的孩子间的小玩笑、我们觉得好玩的小“绰号”,竟是很多孩子一生的阴影。

而语言欺凌的到来,往往是没有什么理由的。

稍微有点胖的孩子,会被喊“胖猪”;皮肤有点黑的,会被叫“乌鸦”;名字里有个不好的谐音字、一个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爱好,都会成为被嘲笑、被起绰号的源头。

《奇葩说》第五季中的席瑞,就说过自己曾经的遭遇——

因为他在课间喜欢和女孩子一起跳皮筋,结果被班级同学嘲笑太娘。

当他向老师求助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回复他:“为什么他们不嘲笑别人,只嘲笑你呢?为什么你非要和那些女生一起跳皮筋呢?你为什么不能改改呢?

这一连串的提问把席瑞问懵了,课间我喜欢跳皮筋,怎么就错了呢?

后来因为这件事情,他转学了。

事隔多年,席瑞表示,比起嘲笑,更令人痛苦和扭曲的,是多年以来他心中的自我谴责。

也许他能原谅那些嘲笑他的同学,但永远无法原谅那个轻描淡写就让他改变自己的老师。

比起席瑞的经历,孩子之间的“绰号”往往更常见、更容易被忽视。

前两天就在朋友圈刷到这么个截图。

这样看看还挺好玩,可在另一些情况下,你的心情会要复杂很多。

有个朋友说,她读中班的儿子回到家,告诉她班里有人叫他“蟑螂”(小孩姓张)。她能感觉到,小孩在那一刻是不太开心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小孩子闹着玩不是很正常嘛!”“幼儿园的孩子不会有恶意,不需要在意。”

但社交刚刚起步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道德观,也很难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更分不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恶意。

一开始,某个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好玩被取绰号。但很快的,更多的孩子为了“从众”,就会跟着他一起“起哄”。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开始学着“站队”,学着通过孤立、嘲弄某人去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那个被孤立的孩子,就成为了这场社会学习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如果他的感受和求救再被大人忽视,那将是多么孤单冰冷的境地!它不仅会让被欺凌的孩子童年变得灰暗,甚至可能诱发潜藏的抑郁、低自尊、焦虑等问题。

所以有句话说的对:“如果我们低估了孩子世界可能存在的残酷性,也就会低估了被霸凌者的绝望。”

那些曾经被霸凌的孩子长大后说:要是这份规定早点出现就好了。

还好,我们还来得及保护我们的孩子。

对于不能清晰表达的孩子,怎么才可以知道他被校园霸凌了呢?

人民日报给出了几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保护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亲子联接的不中断——多和他聊一聊最近发生的事情,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一旦出现异样,才能第一时间察觉。

如果孩子和你分享了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敏感、矫情。

要知道孩子能告诉你,一定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在向你求助。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退让和讨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任何不舒服的行为,他都有权利大声说不。

遭受欺凌,从来都不是被受害者的错。

无论长相够不够美、名字够不够好听、喜欢的事情和别人一样不一样,他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就像喜欢跳皮筋的席瑞,他做错了什么?凭什么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却被老师要求改变自己?

对比之下,另外一个男生真的太幸运了——这位加拿大男孩在开学第一天就遭到了校园欺凌,他被嘲笑、欺负和恐吓,只是因为他穿了一件粉色衣服。

他哭着跑回家,说不想再去上学了。

两个高年级的男生听说这件事情后,自发买了50件粉红色的T恤衫,并号召同学们第二天穿粉红色衣服上学,抵制这种校园欺凌的事情。

于是第二天,整个校园变成了“粉红色海洋”。

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也开始每天穿粉色衣服上课。

后来每年的这天,大家就都会穿上粉色的衣服来向霸凌宣战,这个名为“pink shirt day”日子,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反霸凌日。

与其说在反对霸凌,更像是在对被霸凌者说:“别害怕,你还有我们”。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的小事当做“小事”的时候,这也许就是那些正在孤立无援境地的孩子们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别害怕,你还有我们”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