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尊重孩子,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以强凌弱,欺负孩子,原因却是因为面子问题,看看下面的四个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情景一:逼着孩子表演节目
有一次,我们跟团旅游,导游让小朋友们表扬节目,一个活泼的小女孩跳了一个舞蹈,大家纷纷鼓掌,一个小男孩的妈妈就对儿子说:“你看那个小姐姐表扬得多好,你唱首歌吧。“
男孩很害羞,躲在妈妈身后不愿上台,妈妈不停地劝,不停地催促,可男孩还是不肯上台,惹得妈妈烦了,“你怎么那么胆小,你要是不上台,你就别去旅游了。“
后来,小男孩含着眼泪唱了一首歌,大家为了鼓励男孩,使劲地给男孩鼓掌,可男孩一点也不开心,下台后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吧嗒吧嗒地流眼泪。
大家对于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吧,是不是自己也曾经逼迫孩子去表演呢?虽然孩子很不情愿,可是我们为了面子,为了证明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很优秀,亦或者是显示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不让别人觉得我们管不住孩子,竟然不知不觉就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来。
我们的面子是保住了,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他觉得自己没有被父母尊重,就像马戏团里的猴子一样,被父母逼迫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从2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内心是非常敏感与脆弱的,需要父母好好的保护,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勇气与力量。
情景二:逼子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
上周六,学校开家长会,我们小区有一位宝妈没有去参加,我以为她有什么事情,她说啥事也没有,就在家呆着呢,不去开家长会是丢不起那个脸,孩子就考那么点分,太丢人了。
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好好学,考好些,爸爸脸上都有面子。”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背负一定的心理负担,孩子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是关于父母脸面的事情,考不好,父母抬不起头,跌面子。
另外,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让他不明白是在为谁学习,会误以为是在为父母学习,学习的动机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不同,只有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孩子更加努力、积极的学习。
情景三:孩子被欺负时,逼孩子还手
乐乐带着新买的玩具在楼下玩,壮壮见到乐乐手里的新玩具,立马产生了兴趣,“乐乐,能给我玩会吗?”乐乐拒绝了,壮壮有些生气,用力推了一下乐乐,乐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乐乐的妈妈见状,不仅没有安慰乐乐,还狠狠地批评了她,“你怎么这么笨,别人打你,你不会还手吗?以后谁打你,你就给我打回去。”
孩子被人欺负时,我们是不是都对孩子说过“你给我打回去”呢?这不仅是因为孩子受了欺负,我们感到心疼,其实我们骨子里是觉得孩子被欺负了,太窝囊了,让自己的脸上无光,特别是看到孩子当众哭闹不止,对别人的推打不做出反应时,心里是不是特别窝火呢?
对于孩子来说,在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最爱的、最信任的爸爸妈妈都不来安慰、保护自己,还将自己推出去,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也会让他更加胆小,更不敢做出保护自己的行为。孩子被欺负时不还手,根本原因在于内心不够自信,比较胆怯,一个自信、勇敢的孩子才会有能力保护自己,而父母的做法却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情景四: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当众训斥孩子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见到一个老师在和家长告状,大概意思是孩子在幼儿园拿了别人东西,老师问孩子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孩子说是妈妈教的。
孩子妈妈很生气,当众打了孩子一巴掌,问孩子:“是我教你的吗?”孩子哭着摇摇头。很多家长见状都赶紧帮着孩子劝这位妈妈,“有话好好说,别打孩子。”
被孩子诬告,这位宝妈不仅生气,还觉得十分没面子,所以,才会冲动的做出打孩子的行为,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诬告妈妈呢?
一是他觉得妈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所以,脱口而出是妈妈;二是希望妈妈能帮助她解围。可宝妈做了什么呢?打骂了孩子一番,使得孩子以后不再相信妈妈了,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和妈妈说了。
试想一下,当时孩子受到老师与妈妈两个人的批评,是多么孤立无援啊?他是多么希望有人保护他,已经被老师批评了,他需要得到妈妈的安慰,想听到妈妈跟他讲道理,而不是变本加厉的训斥。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我们要塑造的产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成就谁,也不是为了给我们挣面子,只有父母摒弃了面子心理,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