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性祸国论”,引发的3个育儿思考……

作者:超级育儿师 11-27阅读:5211次

作者:袁倚乔

近期,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在2018年学习力大会上,在阐述“衡量评价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这一观点时,其中一句总结性的话“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一时激起千层浪,演员张雨绮、作家六六等“各路英雄”纷纷加入这场论战中。

“厌女症”、“男性巨婴教教主”等各种标签纷沓而至,连新东方的教师群体都在讨论“我们的老板到底有没有歧视女性?”……即使俞敏洪在微博上进行解释,又专程跑到全国妇联机关向广大女同胞诚恳道歉,这次风波也历经了好几天的沸沸扬扬,才渐渐平息下来。

一个发言为何引起各种各样的解读呢?发言人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为什么即使有些观点是中肯的,但也会听上去很刺耳不那么舒服呢?

当我们被发言人的不尊重的态度所左右,我们还能解读多少对方有用的观点呢?我仔细看了看那段有争议的发言,却引发了我的深思,很想从家庭教养的角度去解读这段话的,和各位父母分享一下:

妈妈是家庭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它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底色。越来越多的父母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去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断地调整对孩子的教养方法。

《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的作者美国教育家谢丽尔和尼尔森都曾指出,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受到的教育将会持续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三年和孩子最亲密的是母亲,所以人生的底色是母亲给予我们的。

每位女性分娩后都会分泌一种激素叫苯体胺,它让我们从情感上无条件地耐心地接纳并爱孩子,而不仅仅出于责任。正是苯体胺的分泌,让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前3个月里有稳定的情绪,并将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无条件的爱和重要感传递给他,这是爸爸无法做到的,所以,母亲的力量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在日本,如果家里能够娶到学前教育毕业的儿媳妇,那就是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们会在婚礼上摆放新娘的学历证书,可见女性在家庭教养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女人能够影响家族的三代人”,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高质量的教养能力,需要爸爸爱的支持

其实,有个教养的秘密在俞敏洪先生的发言中没有涉及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妈妈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养能力,需要爸爸爱的滋润

为什么呢?随着哺乳期的结束,妈妈体内多巴胺的慢慢减退,情绪会开始不稳定,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安全和不信任的影响。妈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重要的人,如果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是不信任的、不安全的,这也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与他人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恋人关系等)。

妈妈情绪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她情绪的稳定很难完全靠自己管控,而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爸爸的爱能够充分满足她情感上、身体上、心理上的匮乏,妈妈自我平衡后继续将爱传递给孩子,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妈妈身上接受到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他无疑会成长得更健康和优秀。

由此可见,妈妈和爸爸的分工是多么的不同,同时又都是那么无可取代。

每个人的生活风格在5岁时就形成了

看看俞敏洪先生是如何阐述教育中女性的角色的?张雨绮又是如何解读这段发言的?作家六六又是怎样理解中国的两性平等的?

也许你看到的是观点的对错或思维的深浅,而我看到的却是他们言行背后的他们父母的原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图……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孩子的生活风格在5岁左右就形成了,这个生活风格代表着他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个人逻辑,对待一件事的感觉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随着经验的积累会形成信念以及最后的决定。可是这些解读来自哪里?

孩子5岁被人打了,很痛,他最初的解读诠释来自哪里?他会有怎样的信念和决定呢?孩子每一天的经历,都在影响着他如何去解释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个人逻辑,并通过它去和其他人互动

谁在影响着孩子的个人逻辑呢?当然是父母,因为,父母是他最相信的人!

俞敏洪,张雨绮,六六他们的个人逻辑是什么,都深深地烙刻着他原生家庭的规则和信念。我们每个人都是!谁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密,孩子就会更多地接纳那个人逻辑的影响

希望到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讨论起中国的教育,家长不再有那么多的焦虑,更多的是坦然和接纳,更多的是从我做起。

希望教育能安静下来,不再争辩对与错;希望教育能更温暖一些,不再只有分数和考试。爸爸妈妈各司其职,各归其位,我们的孩子自然会成长得更健康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