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孩子在小时候都有 “恋母情结”,但有的依恋母亲的心理正常,而有的孩子对母亲则表现的过分依赖。后者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处处都离开母亲,小时候与母亲总是寸步不离,长大后母亲不在身边好像无法生活。而且这样的孩子,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少年时期会出现自闭心理的倾向,长大后还会形成性格障碍,从而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恋母情结”是因爸爸缺席,孩子只能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
原来,孩子在一岁之前非常依恋自己的妈妈,但到了一岁多之后,他们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时为了有利于发展个性,为了独立领域的扩大,他们就需要渐渐离开妈妈的庇护,而寻找另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而爸爸这时候就是他们所寻找的可以依恋的最佳对像。
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拥有父爱,建立了对爸爸的依恋关系。以后,就可以放心地渲泄对妈妈的不满,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独立。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爸爸不在他们身边,或是对他总是漠不关心。那么,孩子初次产生的心理依恋的对象转换,就无法正常的完成。这时候,他们只好仍然依恋自己的母亲,变得更加离不开妈妈,而且对妈妈的“共生融合”特征会持续会延长。而且,不管妈妈的行为举止是否正确,他们都会粘住妈妈相信妈妈,并与妈妈更贴心。因为他们害怕妈妈也会像爸爸一样消失,所以,他们不敢像那些有爸爸“撑腰”的孩子那样惹妈妈生气。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失,孩子一味的与妈妈“恐惧”共处,也就给正常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作为爸爸,在孩子小的时候应适时地参与,担当起养护者的角色阶段。就能缓解孩子的粘恋妈妈情感,也能更好的培养与孩子的父子依恋,从而给孩子更健康合理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