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说“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课

作者:校长传媒 12-01阅读:4296次

你要学会这样对孩子说“不”

原创作者|萧萧依凡(爸妈内参主笔)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难以对孩子说“不”。

孩子想要玩具,明明那个玩具不适合他;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明明当天不是星期天。在大人看来,孩子的欲求似乎都很微不足道。

最重要的是,大人们总是狠不下心来拒绝孩子。刚一被拒绝,他就开始酝酿一场撕心裂肺的表演。两个嘴角一下垂,委屈的眼泪湿润了整个小脸。

每当这时,大人们都无法拒绝眼前的小可爱。他哭起来的样子好让人心疼,让人不忍拒绝。他一不高兴,大人心头就撕扯着疼。怎么办呢?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妥协。稍稍一妥协,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但是,很多家长不懂得,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无赖。

丽丽家的孩子,就是这样被家长惯得越来越无赖。小一些时,丽丽正是因为不忍心拒绝,所以每次都让孩子“得逞”。每当孩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时,丽丽都觉得松了一口气。终于没有辜负孩子,终于让孩子得偿所愿了,终于让小宝贝开心起来了。

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丽丽发现在教育孩子上越来越被动。去商场时,小家伙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自己往购物车里放。很多东西,并不是儿童用品,譬如大人晨练的长剑。但是,小家伙只要一好奇,就想买回家。

丽丽不给买,孩子就开始在商场耍赖不走。他每每一大哭,总是引来很多人注目,尤其是家长们。这常常让丽丽觉得很难堪。

有一次,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哭得那么伤心,语重心长地教育丽丽:“孩子喜欢就买给他吧,又不是很贵。孩子一定要富养。孩子的童年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短。”

这番话更是让丽丽尬尴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孩子悄悄地停下了大哭,偷偷拿眼睛瞄丽丽。眼神里有几分得意,似乎在说:“妈妈,你看吧,别的家长都这么说了。”最后,迫于别人的眼光,丽丽还是给小家伙买了他想要的东西。

丽丽越来越困惑,自己教育的孩子越来越背离了期望。她亲自培养了一个“小无赖”。他不听道理,只遵从内心的欲求。好奇、想要,这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不懂得拒绝,就会养出一个“巨婴”。

人们常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其中包括了,原生家庭帮助孩子建立了一个怎样的世界秩序。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让他一耍赖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这是在帮助他建立一个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秩序。

所以,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当然,如何对着孩子稚气的小脸说“不”,这也是需要勇气和技巧的。但是,家长们只要勇敢走出这一步,就会意识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我同事老吴家的孩子,给我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正是淘气的年龄。然而,淘气归淘气,他想要什么或者需要家长帮忙时,居然用的是像大人一样征求意见的语气。小孩子惯用的耍赖“伎俩”在他身上几乎不见踪影。

老吴说,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懂得跟孩子说不。从孩子不到三岁时,老吴就硬下心肠对他说不。那时,孩子每次吃饭都需要大人喂大人哄。遇到不爱吃的食物,他更是撒泼耍赖,吵闹着不吃饭,要吃零食。

家里的老人疼孩子如心尖,尤其是孩子的奶奶,总是端着碗追在后面喂饭。一顿饭的战线总是拉长到近两个小时。若是饭食不合孩子的意,老人总是颠儿颠儿地把孩子爱吃的零食,摆成一条长龙,让他自己挑选。

老吴是个“虎爸”,每次都制止,但是最终都被老人打乱了计划。他对老人硬不下心肠。于是,老吴给父母报了个旅游团,让两位老人出去旅游。趁那段时间,老吴好好地“修理”了孩子一顿。

遇到孩子不自己吃饭,不爱吃饭,老吴很认真地告诉他:“饭都是要自己吃的。你看爸爸妈妈需要别人喂吗?

另外,你要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妈妈做的饭,都是合理搭配的。你不爱吃,是你自己的毛病。你挑食是一个很坏的习惯。”

孩子不听,也十分抗拒,一直喊着“要奶奶”。老吴制止了爱人想去喂孩子的念头。他认真地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吃,你只能挨饿!”

老吴说到做到。孩子不自己吃饭,就挨饿。没人喂,没有零食填肚子。饿了两顿之后,到了饭点,孩子主动坐在桌前,自己拿起了勺子。老吴趁机教他使用筷子和勺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吴会及时纠正,但绝不会喂他吃。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自己吃饭。再后来,他吃饭挑食的毛病也渐渐改了。再也看不到,他把不吃的东西挑出来,扔的满桌子都是。

家里的老人也习惯了不再宠溺孩子。对孩子不好的习惯和举动说不,这是整个家庭成员要做出的一致举动。

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违背了这一“契约”,就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识。他会觉得拒绝自己的那个人不爱他。这会给孩子扭曲的三观。

老吴对孩子说“不”,除了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之外,他还很有技巧。

有一次,孩子玩游戏,玩到很晚都不愿意睡觉。老吴没收了他的游戏机。他十分不情愿,开始大哭。最后,他索性躺在地上,两腿死命地踹着脚边能够到的所有物品。

老吴认真地告诉他:“你是男孩子,做事要自律,不能随心所欲。另外,你耍赖的样子真的不好看。你要想耍赖,你至少要像爸爸这样。这才是耍赖最优雅的姿势。”

说完,老吴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做起了俯卧撑。孩子顿时好奇地睁大了双眼。老吴鼓励他说:“你来试试,像爸爸这样。”孩子闹着玩一样,试了几下,终于放弃了,也不再哭闹。

有时,遇到类似情况,老吴也会拿起镜子,告诉他:“你觉得,你这样子哭闹耍赖的样子,好看吗?下次,你换一个方式,来说服别人,好不好?”

虽然,老吴的方式有些强硬,但是不得不说,老吴的孩子真的成长得很健康。年纪虽小,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的要求很无理,也慢慢懂得别人没有理由一定满足自己的要求。

所以,如果想毁了一个孩子,家长可以一直顺从,不讲原则。这种做法,往往只是解决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要成就一个孩子,家长就应该学会跟孩子说“不”。说“不”的姿势要优雅,理由要充分,态度要坚决。

刚开始,孩子可能不太听得懂那些大道理,他可能只知道自己被拒绝了。但是,随着他的成长,那些道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让他成长为一个自律努力的大人。

作者简介:萧萧依凡,富兰克林读书俱乐签约作者,管理学硕士毕业,现供职于某企业,新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热销中。简书@萧萧依凡,微博@萧萧依凡2016。

(本文由@知心老师推荐,版权归原创作者萧萧依凡所有)

【炮弹妈妈专栏】

学会对孩子说“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课

原创作者|炮弹妈妈(创业宝妈,英语达人,擅长儿童心理研究,曾被家长誉称“五星级育儿辅导专家”,以笔为鞭,育儿育己。)

01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差点没把我吓死。

在人来人往的台北车站口,一名五岁的小女孩,直接全裸坐在肮脏的阶梯上,与妈妈、弟弟一起嬉戏。

路人都看不下去了,叫妈妈帮孩子穿上衣服,妈妈却表示:“这个是她自己决定的”,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她觉得很热是她的感觉,每个人的体温不一样。”妈妈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没错,反而反感路人的好心劝导。

且不说女孩子大庭广众光着身子,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一个全裸的女孩,难免不会引来那些恋童癖、变态大叔的侧目。

妈妈的“放任”,无形中将孩子置身于危险之中,而不自知。

生活中其实不乏类似的情况出现,许多父母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能轻易对孩子说“不”,否则孩子会从小留下阴影,做事畏手畏脚。

孩子要吃糖,给,下不为例;

孩子要玩具,买,下不为例;

孩子要坐别人的车车,父母立马抱进去坐,面对车车小主人的哭泣,甚至反过来批判他:“哎呀,这孩子真小气,坐一下都不行。”

看着可爱软萌的小天使,父母嘴里怎忍心对孩子说这个“不”字。

内心一面崩溃,一面安慰: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就好了。

可是,小时候不对孩子说“不”,真的能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吗?

02

在近代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早期对学前儿童和其父母进行的研究。

该研究对父母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跟踪评估,发现: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会表现出冲动而攻击,他们一般比较粗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控制性,并具有较低的独立性和成就感。

在孩子8、9岁的时候,鲍姆林德再次对他们进行观察,发现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在智力能力和社会能力上的表现均比较差,而且这些青少年更容易吸毒。

正如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所说:“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

自由的前提是约束,没有了规则约束的孩子,只能生活在茫然和无知中,一旦无约束的观念在孩子心中形成,将会成为捆绑孩子自由的枷锁。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受邀约见四名绑架杀害同学的少年犯,并走访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系统都属正常:父母没有离异、吵架。

但从父母的描述中,李教授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管不了。

一名孩子的父亲声泪俱下地说道:他的孩子,从小就特别好动。为了释放孩子的天性,父亲还专门带孩子去少林寺学习武术。没想到,回到来,孩子还是出事了。

谁的孩子不是从小就活泼好动,无原则的放任,不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而是给他最深的伤害!

小时候不忍对孩子说“不”,终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惩罚他。

03

最近一篇一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可怜啊!》刷爆朋友圈,孩子哀叹自己每天只有5毛零花钱!可细心的网友,却真心为这名妈妈的做法点赞,称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典范。

这名小学生王泽楷,本来一直是没有零花钱的。上周买完东西后,王泽楷突然对妈妈提出“每天一元零花钱”的愿望,理由是“别的同学都有”“自己可以存起来自己支配”。

妈妈并没有立刻答应孩子,也没有轻易对孩子说“不”,而是和孩子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例子,跟孩子讨论、商量。

在和孩子进行谈判沟通后,双方最终以“每天五毛零花钱”达成一致。

零花钱多少不是问题,这位聪明的妈妈,敢于对孩子说“不”,智慧地和孩子协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反,美国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比较极端:为了戒掉6岁孩子买玩具的瘾,妈妈一举消灭掉孩子的所有玩具。

这个做法真的超级简单、粗暴。从此家里再也不会乱糟糟,孩子也不哭闹要买玩具,家长似乎真的省心多了!

可是教育孩子,从来就不简单!

当孩子看到妈妈这一疯狂举动,她弱小的心灵会受到多强烈的震撼?在孩子眼中,一举歼灭自己玩具的妈妈,跟恐怖的怪兽又有什么区别?

父母一味地一刀切,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04

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放手很重要。但放手,绝不等于放任。

为了孩子的安全和规则意识,要在3岁左右开始,对孩子尽早说“不”。

因为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也是对孩子说“不”的最佳时期。而如何说“不”,才是父母最需要学习的重要功课。

1、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行动比说教更有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以前的哭闹和要求,是不带有目的性的。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本能的会大哭大闹,此时孩子其实是很无助的,只能依靠父母。

这时候父母直接用行动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将孩子抱走,是最安全有效的法则。

2、 用“可以”代替“不行”。

经常对孩子说“不”,孩子会逐渐麻木,甚至会无意中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而用“可以”代替“不行”,却能收到积极的正面效果。

比如,孩子要吃糖,当我说“不行”的时候,孩子往往哇哇大哭。后来,我蹲下去拿着糖,对孩子说:“可以吃,糖糖真好吃,我们吃完饭就吃。”孩子居然乖乖听话,不再吵着我了。

3、 提前和孩子说“不”,做好预防工作。

当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才学会无理取闹。在规则面前,孩子也会变得讲道理。

记得张柏芝在一期《天天向上》里,分享自己的育儿经,说到每次带两个儿子去玩具店,都会告诉他们,每次只能在里面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带回家。

她向孩子解释: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你必须得学会选你最珍惜的那个。并很坚定地告诉他们:妈妈说的“不”,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

在提前和孩子约定的规则面前,两个儿子每次都会很谨慎,认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内心拥有规则意识,孩子的安全感将伴其一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规则面前,越早对孩子说“不”,孩子越懂得自保。

对孩子的爱,不是一味地妥协,适当地说“不”,才是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最大的保障。

(本文为炮弹妈妈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