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这个“小班长”的做法让我哭笑不得

作者:乐多多儿童文学作家 12-12阅读:3270次

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一些挑战,想要退缩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对孩子说:“勇敢一点,别怕,试试!”当下,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听我们的话,勉强尝试,但是心里可能还没有克服恐惧。

通过今天的文章,跟大家一起换个视角,聊一聊对待“要勇敢”这件事,怎么做,效果更好。

这周末承包我笑点的是一个视频。↓↓↓

视频里面的“数学班长”明明已经害怕到抹眼泪了,却还不断给自己打气:我是男子汉,我一定要勇敢。

看着孩子“用最怂的的表情说最硬的话”,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笑了。

但笑归笑,这个“小班长”的行为却突然让我意识到“什么是勇敢”,他可能还是很害怕,也一直有退缩,但是他没有逃避,想出了所有能想到的鼓励自己的方法,一步一步努力,尝试去克服,这不就是我们所有人面对困难时候内心纠结的真实写照吗?

很多时候家长会认为,打针不哭才是勇敢,摔倒自己爬起来才是勇敢、面对滑梯或者没有尝试过的运动敢于去做才是勇敢。当然,这些是,但不是全部。

打针会疼就是想哭,面对未知不知道会怎样就是害怕,这些我们仔细想一想好像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光看孩子表现的结果,就判断这个孩子是否勇敢,而是要观察他们的内心,他们为什么害怕?面对害怕他们想要怎么做? 如果能像视频里的“小班长”一样为在真的害怕的时候没有退缩,而是为自己加油打气,那我觉得这个孩子的表现就是真正的勇敢。勇敢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都不害怕,而是在面临恐惧时,有战胜恐惧的勇气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行动。

后台经常有很多留言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勇敢,也不知道怎么才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勇敢,我觉得在想要帮助孩子建立勇敢和信心之前,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不同,有的的确天生大胆、更愿意挑战和冒险,有的则比较谨慎小心,遇到困难表现的更犹豫。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事情不值得害怕,便断定孩子也不应该害怕。在大人看来,关灯睡觉、打针吃药这些事情并没有危险,所以很容易对孩子脱口而出:“这有什么好怕的?你要学会勇敢”。

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会让孩子变的勇敢,甚至会适得其反。

六六刚接触迪士尼的时候很喜欢米老鼠,每次看米老鼠动画片都非常开心,但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真的”米老鼠时,她却吓哭了。那是一个商场搞活动,大人穿上米老鼠的衣服招揽顾客,小朋友可以和米老鼠合影。轮到六六时她却怯生生的躲在我身后不愿过去。

当时很多人在我们后面排队,我一着急就大声跟她说:“这不是米老鼠吗?你不是最喜欢米老鼠吗?你怕什么啊?”听我这么一说,六六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这才意识到,或许她真的有自己害怕的地方。

不再强迫她合影,蹲下身和她平视,我才发现,从她的角度抬头看米老鼠,米老鼠非常高大,米老鼠伸过脑袋打招呼时,她看到的是巨大的眼睛和嘴巴,说实话,那种逼真的压迫感是挺吓人的,难怪六六会害怕。

要做到和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换位思考并不容易。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帮他们建立信心的基础,只有承认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为什么感到恐惧,才能逐渐在引导,会面对恐惧,战胜恐惧。

所以,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对勇敢的定义也不一样,家长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尝试帮助孩子建立勇气和信心。

1

尽可能详细地给孩子提供信息

人类的恐惧源于未知,成年人不害怕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未知”是什么,但孩子不知道。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打针?会打多久?会有什么后果?他也不知道去了幼儿园还能不能回来,多久才能回来?”所以,家长尽可能详细地给孩子提供信息,耐心解释事物原理和事情的后果,就能帮助孩子做到心中有底,减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如果我们不分情况统统用一句“别害怕,要勇敢”去鼓励孩子,是无法让孩子释怀的。

六六初见米老鼠那次,我后来也是向她解释,米老鼠是叔叔扮演的,叔叔个子高米老鼠也就长高了,但他依然是六六的好朋友,不会伤害你。我发现和六六解释一番后,虽然她还是有点怯怯的,但敢于从我身后走到前面,远远的看着米老鼠。一次或者几次之后,我想她就会克服对大型人偶玩具的恐惧,因为经过了解和体验,她能确定这些是安全的。

2

向孩子传递“我相信你能行”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Eileen Kennedy-Moore曾介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是去看爸爸妈妈的态度,希望从父母那里得知眼前这个动物是不是有危险。如果父母表现出放松的态度,孩子就更愿意尝试接近狗。——所以,当孩子处于陌生的情境中、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害怕的时候,往往会从成年人的态度和表情中搜索信息,然后采取相应反应,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家长是否给孩子战胜恐惧、勇敢出击的信心,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在上周和那位体育专家的聊天中,他提到过孩子在进行滑板车或者滑梯等运动中,第一次一定是有一些恐惧的,但他们内心会经历从滑下去的未知恐惧,到中间的紧张,到最后落地确认安全时的满足感。给孩子信心,并非我们一次次地说“你一定行”,也许我们说很多次“你要勇敢、你要坚持”,孩子并不会特别理解。但这种短时间内从恐惧到确定的体验,可以帮助建立孩子面对未知的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一点走进孩子的内心,结合孩子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做出预判,如果环境是安全的,且孩子是有能力克服恐惧,就“狠心”把孩子留在当下,信心十足的告诉他们:“这个事情你可以去尝试一下,我相信你能做到。”

当我们展现出对孩子的信心时,孩子会感受和接受这份信心,表现出更加勇敢的一面。家长表现出“孩子不行”,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实际上,孩子自身的潜能比我们认为的大多了。

3

用孩子曾经的成功真诚的鼓励孩子

孩子都希望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适当的鼓励会激发斗志,让孩子更加勇敢。

但是要注意方法。用客观事实鼓励孩子,用细节打动孩子,胜过一百句空洞的“你真棒”。六六刚学骑平衡车的时候摔了一下,很沮丧,碰都不愿意碰平衡车。

我耐心的对她说:“妈妈记得你一岁多就开始学滑板车了,摔倒了好多次但你坚持学,一开始晃悠悠的滑一小步,后来一只脚一蹬哧溜滑老远了,是咱们小区年纪最小滑的最好的孩子呢。你看,滑板车也挺难的你都能搞定它,现在骑平衡车,妈妈相信你也能骑好!”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六六眼睛骨碌碌的转,我猜她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学滑板车的场景,最后她对我说:“小宝宝都会滑(滑板车),现在我肯定能学会骑(平衡)车!”

我们希望孩子勇敢,首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勇敢,曾经的哪些行为是勇敢,当他在回忆这件事或者这个感受的时候,就会有力量帮助他克服恐惧。这个感受与只听到一句“你能行”是差很多的。现在也有很多声音说太多鼓励教育会导致孩子受不了挫折,其实区别就在于这个鼓励和认可是真诚的认可,还是为了鼓励而说的客套话。

说了这么多帮助孩子建立勇敢的方法,但罗罗最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或者逃避就轻易给孩子下“这个孩子不勇敢”的判定。即使他现在真的胆小、害怕,也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事情,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最直接的反应,而家长能做的是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然后因地制宜的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鼓起想要去克服恐惧的勇气就已经非常成功了。至少这个“小班长”除了给我笑点之外,在我每次想起他的时候,也都能感受到勇敢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自:六妈罗罗(ID:liumaluo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