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欠孩子一场现实版的“吐槽大会”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12-23阅读:3671次

作者:素年(富书专栏作者)

近日,一组黑板照在微信朋友圈火了,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点开才发现,原来是南京一所小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现实版的“吐槽大会”。

家长会开始之前,班主任李老师让同学们以不署名的方式,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都写到黑板上。

来看看孩子们的吐槽:

爸爸,请不要这么凶;

妈妈,请不要老把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妈妈,请不要再错怪我了;

希望妈妈不要总在别人面前说我不好。

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吐槽句句都带着“请不要”字眼,真是字字锥心。

有很多网友评论到:

看黑板好心酸;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心声啊!

说真的,看到这些还挺想哭的;

这个老师做得好。

老师举办这场家长会的初衷是希望家长更多地关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这次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了解孩子的方式,只能通过在冰冷的黑板上来吐槽吗?

有没有一种醍醐灌顶地感触到:多少父母在孩子眼中扮演着一个“差评师”的角色。

我们渴望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却恰恰忘了自己有没有活出孩子想要的模样。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缺乏将心比心和沟通理解,我们欠孩子一个现实版的“吐槽大会”。

孩子的吐槽,其实很多方面都和成绩、攀比有关,这也折射出家长的焦虑。

有相关报告显示:68%的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仅有6%的家长认为不焦虑,而最令家长焦虑的孩子年龄段集中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调查者还发现,很多家长在焦虑孩子的成绩、安全,但在呵护孩子心灵方面则是相对缺失的。

曾任职BBC记者的周成刚,在2016年9月份接棒俞敏洪担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

他曾坦言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如果还有机会从头再来,我会做得更好。

因为他工作的不断变迁,儿子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儿子需要不断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导致儿子成绩总不如班上同学,看着儿子和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他望子成龙的心理越来越焦虑。

焦虑起来他还经常对儿子说“真笨”这个词,还会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某某多聪明!”

有时,在朋友、外人面前还有意表现得很谦虚:“我儿子不行,挺一般的,不能和那些好孩子比。”

长此以往,儿子就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和父母聊天,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走路总低着头,脾气变得急躁,还经常发火,抵触情绪高涨。

直到儿子读高中才找回自信,原来高中老师主张给孩子们一定自由空间去发挥,老师会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和别人比,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

比如第一次考了50分,第二次考了60分,老师会说:“不管别人考得分数高低,请用这次分数减去上次分数,只要是在进步就是最棒的”。

这种让同学们没有压力,完全放松的学习方式替代家长焦虑的控制,极大地鼓舞了儿子的自信心。

尽管自己数学成绩不好,但是他不会自卑,因为钢琴成绩好,可以平衡心理,之后孩子学习也很主动,完全不要监督。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陪伴保护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然而很多父母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去塑造孩子。

这种长期在父母掌控欲下成长的孩子会导致沟通受挫,之后孩子的交流欲望会不断下降,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最后什么事情都不和父母商量。

所以,现在有很多孩子越长越大,跟父母的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了。

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可以选择用鼓励替代打压和焦虑,别让自己孩子活在了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明智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的吐槽,其实也是渴望得到父母认可。

前段时间一个新闻很火,一位学生英语考了96分,居然还被妈妈责怪。

妈妈生气地责怪道:

怎么错了这么多,不应该考99分、100分吗?你看看人家,100分的人一大堆,你跟他们怎么差这么多?你六年英语白学了吗?他们上的时间有你长吗?你这次彻底考砸了!零花钱减一半!你状态不调整过来,所有兴趣班全部暂停!实在不行,你就给我休学!

孩子表示母亲总是打击自己,父亲则是充满正能量,自己长期生活在这两种声音下,在家里总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时刻关注父母的脸色,生怕自己的生活小船被刮翻。

事后,妈妈则表示想哭,因为觉得儿子没有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没想到自己在孩子心中形象这么负能量,儿子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爱。

可以说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生活发展,但是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确实需要改正,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很容易就在孩子潜意识里留下不好的一种能量,不定时的会爆发。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有时候,你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其实在孩子的心里犹如一把尖刀刺入,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下,把打击改成鼓励,做个体贴的、和孩子能成为朋友的父母。

有的孩子不吐槽,不代表他们不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最近一部电影《狗十三》讲述一位13岁少女李玩由一个桀骜不驯的姑娘变成一个妥协麻木的人。

那孩子变成这样?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首先是父母离异,父亲另娶并生下弟弟,李玩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平时看上去很慈爱的爷爷,但在抱孙子那刻却说:“李玩的名字是取着玩的,这个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

李玩最喜欢物理,而爸爸只知道孩子英语成绩不好,应该去英语小组。

她反复告诉爸爸自己喜欢物理想去物理小组,爸爸则用大人的权威来施压:“老师说啥就是啥!”

甚至连自己最心爱的宠物都是在和爸爸闹不愉快后,后妈为分散注意力强迫给的礼物。

当宠物爱因斯坦丢了时,家人却用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她。

在家长的眼里认为,爸爸和后妈生下弟弟不告诉她,是怕她生气;光学物理不学英语总分是上不去的,考不上好学校;狗狗丢了,没有关系,再给买一条就解决了。

但爸爸从来不关心她的爱好需求,爷爷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刺痛了幼小的心,加上后妈的排挤,父亲的施压和暴力,家人从来没有在意过宠物爱因斯坦对她又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没有真正关心、理解和尊重李玩内心之上的错爱。

家长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切可以用钱来解决,可以用物质补偿代替其他,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真正关心、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些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虽然她没有直面吐槽父母和爷爷,但她的眼泪和之后的行为就是最好的呐喊。

卢梭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试想,如果爸爸关心她的需求爱好并且给满满的爱,爷爷一视同仁,后妈也给她温暖,当狗狗丢了时候,大家能真正理解宠物对孩子的意义有多重,尊重和理解这个孩子,也许李玩的人生不会是灰色调而会是彩色调。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要从内心去尊重和理解孩子。

只有经常被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内心才会充满力量,才能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

作为父母,不要被“错怪”隔阂了亲子感情,可以把先开口的机会留给孩子,学会倾听。

看过一个触心的泰国公益广告:不要急着骂孩子。

上学前,妈妈给孩子都打扮得干净、整齐并开心地送到学校;放学后,去接孩子,妈妈发现自己孩子满身是泥巴,脏的根本无法靠近。

​每个孩子都是笑盈盈的从校门口出来,来看看妈妈的反映:

妈妈A:额滴个神,有什么好笑?你知道妈妈最讨厌你脏兮兮的,那你为什么把自己弄的这么脏?

妈妈B:发生什么事了?你怎么了?别告诉我你又去玩了。

妈妈C:你这是干什么去了啊?怎么弄的这么脏啊?弄这么脏,你自己洗干净!

妈妈D:抓狂,天啊!你现在好脏啊,无法拥抱。

这时,墙上的显示屏亮了,自己的孩子被评为“本日优秀生”。

视频显示一位老爷爷用推车载盆栽路过泥潭翻车而且车轮也脱落,只能靠徒手搬。这时路过的同学看到都过去帮忙,才导致全身泥巴脏兮兮的状态。

知道真相后的妈妈们恍然大悟,个个上前拥抱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们都知道弄脏衣服妈妈会不高兴,但还是没有选择视而不见。

比起不好好说话,“误会和不懂倾听”更容易让孩子遭受情感孤独。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越来越深,越愿意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为父母引领和教育做导向。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错了方式,把先开口的机会留给孩子,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温暖,就是好的教育。

爱默生说:“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乐园。

不要忘记我们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多彩,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去感受到这种能力。

在我们要求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时,别忘了用画笔调整自己的线条,给孩子画一个他们想要的父母。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适宜的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中成长,然后开花,让我们做一个不焦虑,会鼓励,懂尊重,会倾听,能理解孩子的父母。

作者简介:素年,富书专栏作者,一个安静又甜美的90后女汉子,喜欢写字和阅读,想在朴素的年华里,谱写不同的人生。本文首发爸妈进化论(ID:bmjhlc),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