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家孩子做错了,你会替他父母教育他吗?

作者:养育无忧 12-27阅读:5782次

作者:林小暖

本文由:林小暖bella(askbabysleep)

前两天,带潼潼去定期复查牙齿。在诊室门外的休息区等待的时候,遇到一个妈妈带着大概两岁多的娃也在等着。本来就是一场简单的相遇,点头微笑相安无事各自等待就行了,没料到,接下来这个妈妈说的话让我有点当场石化……

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如此“直白”的母亲。

没想到,将事情的原委发到微博上之后,大家留言里诉说自己的经历,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原来,会这样教育孩子的人,还真的不算少。

评论区里的各种事例,简直可以开个帖子,就叫做:“有哪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惊吓到你?”

1

其实,我是可以理解在牙医诊所的那个妈妈的心情的。毕竟带小朋友看牙,他们有可能会抗拒,如何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也是每一位带孩子去看牙的父母很在意的事情。

也许,这位妈妈是想通过“别人都没有只有你有”这样的“特权意识”,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她希望借由这份特别,来让孩子感觉愉悦,从而消除看牙的紧张感。

初衷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说实话,当着旁人面这样说的做法,却的确让我无法认同。

似乎,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拧巴。

我们在某些情况会强迫孩子和别人分享,不管孩子的内心是否介意,就胡乱替孩子做主,将孩子心爱的玩具、绘本赠与他人;但又在某些时刻,为了讨孩子欢心,而故意强调一人独享的特权。

仿佛“分享”并不是什么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而只是特定情况下的一个工具。比如在朋友、熟人面前,碍于面子,就强迫孩子分享;而另一个时刻,为了让孩子“开心”,就将分享抛弃在旁。

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要去安抚一个对看牙有些紧张的小孩,会用什么办法?

我想,即便我再希望能好好安抚孩子,也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底线,在顾及自己孩子情绪的时候,也同样考虑他人和他人孩子的情绪。

因为我知道,当我希望自家孩子被善待、被重视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学会善待、尊重别人。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引导孩子的情绪,并不是为了不让孩子有情绪,而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恐惧,也需要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的出口。

我们养育孩子的责任,不在于保证他们时刻都高兴,而在于培养他们独自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

刻意地取悦与讨好孩子,一切都以“为了让孩子开心”为目的,就相当于把孩子置于世界的中心,让他们产生“世界皆围我而转”的错觉,长此以往,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自我中心。

当他们再一次站在情绪风暴中时,也许会因为无力处理而被情绪吞没。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吧。

2

不过说实话,看完评论区中被大家吐槽的事案,我才发现自己遇到的事情根本不算“过分”。

比如评论里有位妈妈说起了自己带着孩子逛公园,孩子脱了鞋,旁边一位小朋友也想跟着脱鞋,却遭到了小朋友妈妈阻拦的奇葩经历:

再比如,孩子在幼儿园一脚迈两层台阶往上走,旁边的奶奶教育自家娃:

“坏孩子才两层两层的走,咱可不这样!”

雨后看见别人家孩子踩水坑,为了教育自家娃别跟着学,竟然说:

“小猪佩奇是小猪,你是小猪吗,你也踩?”

自家娃在吃零食,奶奶带着孙女路过,孙女也吵着吃,奶奶为了拒绝孙女,居然说:

“这个东西太脏了,千万不能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小孩子不能吃……”

评论里还有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留言,比如:

原来,这样让人无语的事情比比皆是。

原来,这世界上,“别人家的孩子”不仅仅是父母口中望尘莫及的高度,让自家娃活在得不到肯定的阴影中;还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存在是用来被贬低和伤害的,为了凸显自家娃的“主角”地位,被动沦为陪衬的“配角”。

其实,如果选择在人后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任何旁人都不会有意见,毕竟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若在人前也如此说话,完全无视当事人的感受,那是不是应该被认定为不礼貌呢?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但有些成人,甚至连礼貌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礼貌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打招呼,学会说“请”、“谢谢”这些最表面的东西。

真正的礼貌不是肤浅的客套,它应该以不给别人造成困扰和麻烦为底线。

真正的礼貌应该是让孩子知道,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平等对待他人;它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走自己的路,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穷养富养,最贵不过教养。不让人难堪,就是最基本的教养。

也许你会认为,教养这个词太宏观、太抽象,让人无迹可寻,无据可依。但教养这种东西,苦口婆心的言传,偏偏抵不过简简单单的身教。它体现在每一个你做给孩子看的细节里。

很多时候,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

家庭教育有的时候很难分清对错,各家有各家的标准,有人可以容忍自己的孩子满地打滚,释放天性,有人就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守规矩。

在与人无害的前提下,以什么标准、什么方式去教育自家娃,是每个人的自由,旁人也无权随意评论和干涉,更别提教育自家娃还要捎上别人、伤害别人的这种神操作。

有了孩子以后,真的发现太多人“好为人师”

在小区溜娃,各路陌生的“好心”大妈上来提醒,“别给孩子穿纸尿裤啦,红屁股!”“怎么不给孩子穿袜子,肚子着凉!”

看他们殷殷切切地关心下一代也就忍了,有的人甚至在我们走远了还在恨铁不成钢地念叨着“孩子现在不拉肚子,早晚也得拉肚子……”

到亲戚家串门,热心的亲戚们一拥而上地对妈妈各种指点,“孩子这么害羞,就知道往你身后躲,胆子太小怎么行?”、“孩子眼睛红了,都上火了,你应该多给孩子喝点水!”

界限感的缺失,让他们无法察觉,这样的不请自来,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

我们不欢迎,也不允许。

为了一时嘴快,去轻易点评别人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失分寸感,对他人更是一种打扰和冒犯。

就像《偷影子的人》一书中曾经写的那样:

3

有人也许会问,那如果别家的孩子真的做错了,那家的父母又不管,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别人教育一下呢?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也会因为标准不同、价值观不同,以及遇到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态度。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原则是:“各找各妈,各管各娃”。帮别人教育孩子这种事,我基本上不会做。

记得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评论中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觉得这个妈妈前半段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说得完全没毛病,但是后半段叫自家娃去教育小哥哥,就有些尴尬了。如果不是想开撕,完全没有必要做到如此地步。

其实在回答孩子“为什么别人这么做可以,我做却不可以”这个问题的时候,的确是挺考验父母机智度的时刻,特别是面对亲戚、朋友的时候。

胡乱搪塞过去吧,孩子可能不依不饶;说的不考虑技巧吧,可能会破坏与亲友的关系;但承认他人的不当行为,也并没有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这个话题上,我想起曾经看过某网友回忆自己的爸爸当年是如何做的:

我觉得,这位爸爸的回答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至少在人前,既能避免尴尬一解燃眉之急,也能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不要随意评价他人。

对于事件本身的讨论,孩子该如何遵守规则,别人家的孩子又是怎样不守规矩,完全可以事后再与孩子详谈。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高情商的人。但也许,在这之前,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先提高自己的情商。

继续来谈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么,如果对方孩子的错误已经影响到我和我的孩子了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另一个例子来自我在伦敦的朋友。

我并不认为,鼓励“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教育”这样的做法对整个社会是良性的、有益的。

正是很大一部分人将此作为信条,才会引发类似于“四岁女童饭店内叫喊,邻座女大学生上来踹一脚”这样的闹剧。

我们也并非要求所有人都对孩子的顽皮、不守规则容忍与宽容,表达不满也是每个人的合理权利。但是,表达不满的方式有许多种,你可以跟孩子的父母交涉,但不应该直接冲向孩子。

如果每个人都以正义的名义,失去了对过错程度的界定,肆意地代替法律,用不对等的方式去惩罚他人,当戾气四散蔓延的时候,谁又能保证下一个遭殃的不会是那个曾经“教育别家孩子”的自己?

孩子,总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 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在行动面前,语言的力量有些苍白。

所谓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选择用什么样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影响孩子。

真正聪明的父母,并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教”上面,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克己。管理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而所谓的“教”与“育”都只是衍生品。

做好自我管理,孩子便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追随和模仿。

反之,亦然。

都说小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影子,长大后才发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所以,最好的教养、情商、逆商,一切的一切,都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4

前面说到的对他人的育儿方式“不干预”,在我看来也是有一个例外的。那就是,当对方的孩子受到了明显的健康或安全上的威胁。

比如看到别人激烈地打自家小孩,你管不管?我可能还是要去劝阻的。

再比如做睡眠科普,我绝对不会主动建议别人“你家娃这样的睡眠习惯不行,一定要改!”,但我会不厌其烦一次次提醒关于睡眠安全的问题:

除了这些有关安全健康、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的事情上,我会稍微多管闲事一点,在其它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我觉得实在是不需要让别人都像你一样去育儿。

毕竟,你没穿对方的鞋走她走的路,你就不会明白她为何如此。

其实在刚接触到科学育儿的一些观念的时候,我也会有时候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看到一些做法不够“科学”时,我也会出自好心地替对方着急。但时间长了碰壁多了自然也懂了,除非对方自己想改变,不然,你说什么也是白搭。

我会提醒自己记得,在对方没有邀请你给意见的时候,就随意对他人的做法发表反对观点,这不仅是情商不够,也是不礼貌不尊重。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自己做好,就是对娃最好的教养。

作者:林小暖bella,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前资深媒体人,国际认证婴儿安抚师、睡眠咨询师。专注睡眠科学、中西教育、亲子阅读、旅行游玩、儿童心理、自我成长、好物评测、品质生活等话题。公众号:askbabysleep。原标题:《拜托,教育自家娃时,请带上哪怕一点点情商…》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pixabay、网络、林小暖bella

编辑:刘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