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买多少书才不浪费?这是我见过最让人信服的答案

作者:方舟刘静波语文 12-27阅读:5348次

作者:童喜喜

我们经常会看见下面这样一幕,或许这一幕也曾发生在你的身上——孩子拉扯着父母,喊:“爸爸,妈妈,我要买这本书!”爸爸或妈妈的回答是:“买什么买?家里买的书你还没看完,又想买!这种回答,听起来很有道理:买了不读,不是浪费吗?浪费总是不对的。

简单类比一下:如果今天的午饭,孩子只吃了半碗,剩下的半碗放在那里。到了晚上,孩子喊:“爸爸,妈妈,我想吃这个!”你会怎么回答?你会说“吃什么吃!中午的饭你还没吃完”吗?当然,你不会说。因为孩子吃饭是一天三顿,没有父母会问孩子饿不饿,然后一直等到饿了才同意孩子吃饭。

阅读最根本的理念:书是粮食不是药

所以,阅读最根本的理念是:书是粮食不是药。孩子身体的成长,以五谷作为粮食。孩子精神的成长,以图书作为粮食。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是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把书籍视为药物。有的可能会视为灵丹妙药,但那也是药。

只读教科书,只买教辅书就是把书当药的典型做法。国家发的教科书,自然就是最好的药。其他的课外书不能乱买,否则会干扰对教科书的学习。孩子作文不好?买本作文书;孩子数学不好?买本数学练习册。这种教辅书,是补药。

就这样,太多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就沿袭这样的思路费尽心血,辛辛苦苦,最后培养出一个精神上的“药罐子”。

因为大人把书当作药,导致孩子把书变成药。大人嚷嚷着“良药苦口”,鼓励着孩子赶快吃药,盼望着药到病除。孩子却根本不管良不良,只觉得非常苦,打心眼儿里讨厌,也就把读书看成吃药,把学校看成医院。

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会喜爱阅读。求知的欲望,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这种本能最明显的表现,可以从每个孩子幼年不断询问的“为什么”里看出。

有的好书的确会让孩子觉得“苦”,觉得读不下去。这不是书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粮食与孩子的搭配错误。比如,米饭有营养,可你会给刚满月的婴儿喂米饭吗?你不会是因为你知道对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

同理,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斥责孩子“不爱读书”。那样,很容易让孩子从此变得真的不爱读书。

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

“孩子读了××天(本)课外书了,怎么一点用都没有?”大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可是,孩子今天吃下了一大碗红烧肉,明天你会去捏孩子的胳膊大腿,会去问“吃的肉都长到了哪里了”吗?吃肉不问,是因为心知肚明;阅读会问,是因为心里没底。

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因此,阅读如同一日三餐,贵在坚持。

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

杂粮营养丰富而全面,最有利于健康。所以,对打基础阶段的孩子而言,应该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者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一般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如果只读一位作者的作品,就牺牲了没取更多养分的机会。

只爱读小说、只爱读历史、只爱读XX作者的书等等,类似这种阅读的专一“只爱”,对成熟的研究者来说,是必须;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孩子的阅读之根只有扎在更广袤的土地上,才能汲取更多营养,才能扎得更深。

阅读和吃饭一样,孩子和大人都不用担心自己阅读能力不强,不用害怕自己不爱阅读。端起碗来,捧出书来,一口口吃下去,一眼眼读下去,就是最有效的做法。

COOPERATION